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虽无才学可人群,偶有诚心与古亲。
兹世几人能永富,此身何恤不终贫。
生无簪绶身宁屈,死有诗书志尚伸。
自匪与君尝素计,斯言何敢易谋人。
这首诗是一位宋代诗人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对比富贵与贫穷,以及生前与身后的不同处境,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执着于内心世界的情怀。
“虽无才学可人群,偶有诚心与古亲。”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虽然在世间没有显赫的才能或学问,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真诚之心,与古代圣贤保持精神上的联系。这里的“古亲”指的是古代的圣贤或理想中的朋友,表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向往。
“兹世几人能永富,此身何恤不终贫。”这两句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思,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个世上,有多少人能够长久地保持富有?而自己的身体(此身),又为何总是无法摆脱贫穷的命运。这既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诗人个人的无奈与自嘲。
“生无簪绶身宁屈,死有诗书志尚伸。”这里,“簪绶”指的是古代官员的服饰,象征着官职和荣华。诗人说,即使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这些物质上的装饰,但只要身体能够保持不屈,那么即便是在贫困中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坚持。而“死有诗书志尚伸”则表明,即使到了死亡,也还有诗书可以证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这里“伸”字意味着精神的延续。
最后,“自匪与君尝素计,斯言何敢易谋人。”诗人强调自己从不与他人勾结私情,更不轻易地去算计别人。这是对个人品德的一种坚守,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纯洁关系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坚持内心世界的情怀,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世态的洞察力以及个人品德的坚守。
不详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直枝难立鸟徘徊,地瘦根孤碍石回。
山野不逢终更老,闾阎无用始为材。
更无匠伯身尝过,祗有幽人眼暂开。
谁与东风记霜雪,争令平地肯栽培。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间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羃羃江城没远烟,暮云归族忽相连。
春江流水出天外,晚渡归舟下日边。
杏萼春深翻浅缬,柳花风远曳晴绵。
无钱买得江头树,输与渔人系钓船。
梢梢修竹夹溪斜,树系孤篷白浅沙。
风力引云行玉马,水光流月动金蛇。
村酤客聚还成市,晚钓舟横便当家。
山野生涯本闲暇,谁令客子自劳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