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时

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

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讵知行者夭,岂悟壮者衰。

区区未死间,回面相是非。

好闻苦不乐,好视忽生疵。

乃明万物情,皆逐人心移。

古今尽如此,达士将何为。

形式: 古风

翻译

离去的如同破旧的帷幔,到来的如同崭新的衣裳。
鲜艳华丽无法长久保持,颜色褪去终将被遗弃。
谁能预知行路者的早逝,谁又能领悟壮年人的衰退。
在这短暂的生命里,人们转身间评判着是非。
喜欢听闻的未必是快乐之事,注视久了美也会突现瑕疵。
这才明白世间万物之情,都随着人心而变迁。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情形,通达之士又该如何自处。

注释

去者:离去的人或事物。
弊帷:破旧的帷幕。
来者:到来的人或事物。
新衣:崭新的衣服。
鲜华:鲜艳华丽。
久长:长久保持。
色落:颜色褪去。
弃遗:被抛弃。
讵知:怎能预知。
行者:行路者,比喻人生旅途上的人。
夭:早逝。
壮者:壮年之人。
衰:衰退,衰老。
区区:形容生命短暂。
未死间:活着的时候。
回面:转过脸,指人的态度转变。
是非:对错,这里指评判。
好闻:喜欢听闻。
苦不乐:不一定是快乐的事。
好视:喜欢观看。
忽生疵:突然发现瑕疵。
乃明:这才明白。
万物情:世间万物的规律。
逐:跟随。
人心移:人心的变化。
古今:古往今来。
尽如此:都是这样。
达士:通达事理的人。
将何为:该怎么做。

鉴赏

这首诗名为《喻时》,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比去者和来者的形象,表达了时间流逝、事物更新换代以及人生无常的哲理。诗中“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两句,以旧帐和新衣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强调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迁。

"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进一步点明了事物的短暂性,即使是最美好的东西也难逃衰败的命运。接着,“讷知行者夭,岂悟壮者衰”表达了对于生命易逝和青春不再的感慨。"区区未死间,回面相是非"则是在反思生与死之间的瞬息万变,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在时间流转中发生变化。

诗的后半部分,“好闻苦不乐,好视忽生疵”表达了对于痛苦和疾病的担忧,它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侵袭。"乃明万物情,皆逐人心移"则是指出宇宙间的一切情感与变化都随着人的内心而转变。

最后,“古今尽如此,达士将何为”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事物无常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智者面对这一切所能做出的反思。这一句也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一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的情绪。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寒食行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渡辽水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形式: 乐府曲辞

温门山

早入温门山,群峰乱如戟。

崩崖欲相触,呀豁断行迹。

脱屐寻浅流,定足畏欹石。

路尽十里溪,地多千岁柏。

洞门昼阴黑,深处惟石壁。

似见丹砂光,亦闻钟乳滴。

灵池出山底,沸水冲地脉。

暖气成湿烟,濛濛窗中白。

随僧入古寺,便是云外客。

月出天气凉,夜钟山寂寂。

形式: 古风

温泉宫行

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

宫前内里汤各别,每个白玉芙蓉开。

朝元阁向山上起,城绕青山龙暖水。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

武皇得仙王母去,山鸡昼鸣宫中树。

温泉决决出宫流,宫使年年修玉楼。

禁兵去尽无射猎,日西麋鹿登城头。

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