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二胜,并叙(其二)栖贤三峡桥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翻译

我听说泰山的石头,经年累月也能穿透细流孔隙。
更何况这千万雷霆,长久对抗顽石,世代争斗不止。
深入地下九重,险峻程度超过三峡。
源源不断的溪流,却始终填不满那无底的沟壑。
激流跳跃,惊动潜藏的鱼儿,雷鸣般的震动使飞鸟逃窜。
清冷的寒气渗入山体,草木因之更加坚韧枯瘦。
在迷茫的云雾中,金石之声在空洞中回荡。
弯曲的桥梁如飞虹出现,半月形的倒影荡漾水面。
神龙近在玉渊,雨雹交错,晴天也变得混乱。
汲取的清水甘甜,可以饮用却不宜漱口。

注释

太山石:泰山的石头,象征坚韧。
积日穿线溜:经年累月穿透细流。
雷霆:比喻强大的力量。
九地底:地下深处。
三峡右:比三峡还要险峻。
长输不尽溪:源源不断的溪流。
无底窦:无底的沟壑。
跳波:跳跃的波浪。
潜鱼:隐藏在水中的鱼。
清甘:清澈甘甜的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卷。开篇"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通过对比巨石与细线,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自然力的强大。此后"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则是用震耳欲聋的雷声来衬托石头的古老与坚固。诗人接着写到"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形象地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和桥梁的曲折。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一句,则以流水比喻生命的连续与无尽。紧接着"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通过对水中生灵的描绘,表达了动静结合、声色相生的艺术效果。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接下来的"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则是将自然界的声音比作音乐,增添了一抹超然物外的意境。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描绘了桥梁与山水之间的和谐共生。紧接着"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一句,以神秘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既自然又超自然的境界。

最后"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则是诗人对清泉之水的赞美与珍惜,同时也寓意着对生活中真正美好事物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与自然合一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形式: 古风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馀修竹。

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

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

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卧听邻寺钟,书窗有残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