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馀修竹。

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

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

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卧听邻寺钟,书窗有残烛。

形式: 古风

翻译

彭蠡湖的东北源头,庐山的西南脚下。
是谁在湖边精心种植,这两株如玉的竹子?
思念它们却无法相见,破败的宅院里只剩下了茂盛的竹林。
四周邻居告诫不要侵犯,十亩竹林密集得像束束排列。
我在初夏时节来访,竹笋脱下外壳显出新绿。
幽静的鸟儿向我鸣叫,村野人家留我过夜。
我舍不得离去,在月光下竹林间徘徊。
遥想将来归乡时,解开官服只带一幅头巾。
与老兄弟同床共眠,夜晚雨声敲打竹屋。
躺在床上听邻寺的钟声,书窗前还点着残烛。

注释

彭蠡:古代湖泊名,今鄱阳湖。
庐阜:庐山。
修:精心照料。
玉:比喻竹子的洁白或珍贵。
解箨:竹笋脱壳生长。
幽鸟:深林中的鸟儿。
微月:淡淡的月光。
解组:古代官员卸任,解下官印。
书窗:书房窗户。
残烛:快要燃尽的蜡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自然风光和诗人与之交流的情景。开头两句“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通过地理特征勾勒出一片山水胜地,彭蠡、庐阜皆为古地名,意在描绘其自然之美。接着的“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则引入了诗人的好奇和对这块土地的探究,这里的“一双玉”指的是两棵竹子,被比喻为珍贵如玉。

中间部分“思之不可见,破宅馀修竹。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保护意愿,以及周围环境的宁静与整洁。这里的“破宅”可能是指荒废的旧居,“馀修竹”则是在强调对自然美景的珍视。

接着,诗人描述自己初夏来到此地的情景:“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通过“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表达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最后,“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则是诗人对这片美景的依依不舍,以及夜晚时分的迷人景象。

结尾三句“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转换了情感,从对自然之美的留恋到对未来重返此地的憧憬,以及与同行者共度时光的情景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安逸生活和友情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

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

夜来梦见小于菟,犹是髧髦垂两耳。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

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

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

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

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綵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悯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形式: 古风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一)

知君念我欲别难,我今此别非他日。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三年磨我费百书,一见何止得双璧。

愿君亦莫嗟留滞,六十小劫风雨疾。

形式: 古风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二)

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

水南卜筑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

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