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六首(其四)

始就诗赋科,雕镌久才成。

一朝复弃之,刀笔事刑名。

中材蔽末学,斯道苦难明。

忽贵不自期,何施就升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起初参加诗赋科考试,长时间精心雕琢才完成。
有一天突然放弃它,转而去从事法律文书的工作。
中等才能的人掩盖了浅薄的学习,这道路很难被阐明。
忽然间地位尊贵出乎意料,不明白应如何贡献以实现太平盛世。

注释

始:开始。
就:参加。
诗赋科:古代科举中的诗赋考试。
雕镌:雕刻琢磨(比喻创作)。
一朝:某一天。
弃之:放弃。
刀笔:古代指法律文书。
刑名:刑法。
中材:中等才能的人。
末学:浅薄的学习。
斯道:这条道路。
难:难以。
忽贵:忽然地位尊贵。
不自期:没有预料到。
何施:应如何贡献。
升平:太平盛世。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寓言六首·其四》。诗人通过此作表达了自己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反思和批判,以及个人才华与命运的关系。

“始就诗赋科,雕镌久才成。”这两句描写科举考试中诗赋的重要性和考生长时间积累才学的情况。"一朝复弃之,刀笔事刑名。"则透露出诗人对科举制度的失望和批判,一旦功名不再,所学皆成废纸。

“中材蔽末学,斯道苦难明。”这里,“中材”指的是一般的才华,而“末学”可能是指科举考试中的浅薄知识。诗人感叹这条道路艰辛且难以理解。

最后两句“忽贵不自期,何施就升平。”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困惑,一旦得到显贵地位却又感到突如其来,不知如何能够保持这种平静。

王安石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对个人才华与科举制度之间矛盾的心声,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寓言六首(其三)

瞢瞢俗所共,察察与世违。

违世有百善,一疵恶皆归。

就求无所得,犹以好名讥。

彼哉负且乘,能使正日微。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寓言六首(其二)

小夫谨利害,不讲义与仁。

读书疑夷齐,古岂有此人。

其才一莛芒,所欲势万钧。

求多卒自困,馀祸及生民。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寓言六首(其一)

父母子所养,子肥父母充。

欲富搉其子,惜哉术之穷。

霸者擅一方,窘彼足自丰。

四海皆吾家,奈何不知农。

形式: 古风

强起

寒堂耿不寐,辘辘闻车声。

不知谁家儿,先我霜上行。

叹息夜未央,遽呼置前楹。

推枕欲强起,问知星正明。

昧旦圣所勉,齐诗有鸡鸣。

嗟予以窃食,更觉负平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