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绝诗(其五)望日台

荒台隐层碧,云磴踰百尺。

攀萝试一上,依然有遗迹。

掌舒旧砌平,屏卓诸峰直。

凭高聊写望,孤怀念乡国。

长安不可见,但对金乌赤。

倾尽葵藿心,庶免浮云隔。

形式: 古风

翻译

荒废的高台隐藏在层层翠绿之中,石阶蜿蜒上升超过百尺长。
尝试攀爬藤蔓上去,仍然能发现昔日的痕迹。
手掌抚过古老的台阶,平整如昔,山峰如屏风般直立。
站在高处随意远眺,孤独中怀念故乡。
遥望长安城已不可见,只能面对火红的太阳。
我倾尽心中对故乡的忠诚,只愿能突破眼前的浮云阻碍。

注释

荒台:废弃的高台。
碧:翠绿。
云磴:石阶。
踰:超过。
攀萝:攀爬藤蔓。
遗迹:昔日痕迹。
掌舒:手掌抚过。
旧砌:古老的台阶。
屏卓:山峰直立如屏风。
凭高:站在高处。
聊写:随意。
孤怀:孤独的心情。
乡国:故乡。
长安:古代都城。
金乌:太阳。
葵藿:比喻忠诚之心。
庶:或许。
浮云:比喻困难或障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登上荒废的高台,眺望远方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和国家的深情。

"荒台隐层碧"一句,设定了整个诗的意境,一个被荒废的高台在绿色植物的掩映之下。"云磴踰百尺"则通过云雾缭绕的台阶,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接下来的"攀萝试一上"和"依然有遗迹"表达了诗人登临之难以及对历史遗迹的留恋。"掌舒旧砌平"和"屏卓诸峰直"则是对那高台周遭景物的描绘,通过手掌丈量废墟、屏障般挺立的山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受。

而"凭高聊写望"和"孤怀念乡国"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站在高处,对远方进行遥想,内心充满对家乡、国家的思念。"长安不可见"一句,通过对都城长安的渴望,强化了这种情感。

最后两句"但对金乌赤"和"倾尽葵藿心",诗人面对着那只金色的乌鸦(古代常以乌鸦象征皇权或国都),将自己全部的情感倾泻出来。"庶免浮云隔"则表达了希望通过这种情感的倾泻,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超越现实世界中物我两隔的束缚。

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在自然景物中的情感流露和对国家、家乡的深切怀念。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八绝诗(其四)清风亭

兹亭废已久,厥趾犹在哉。

清风为我起,疑有精灵来。

神交念宫相,临砌倾一杯。

回头问黄菊,寂寞与谁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十月二十日作

重衾又重茵,盖覆衰懒身。

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

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

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

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

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

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

谁教为妻子,头白走风尘。

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不见阳城驿

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

谁改避贤邮,唱首元微之。

微之谪江陵,憔悴为判司。

路宿商山驿,一夕见嗟咨。

所嗟阳道州,抗直贞元时。

时亦被斥逐,南荒终一麾。

题诗改驿名,格力何高奇。

乐天在翰林,亦和迁客词。

遂使道州名,光与日月驰。

是后数十年,借问经者谁。

留题富水驿,始见杜紫微。

紫微言驿名,不合轻改移。

欲遣朝天者,惕然知在兹。

一以讳事神,名呼不忍为。

一以名警众,名存教可施。

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

迩来又百稔,编集空鳞差。

我迁上雒郡,罪谴身絷维。

旧诗犹可诵,古驿殊无遗。

富水地虽在,阳城名岂知。

空想数君子,贯若珠累累。

三章诗未泯,千古名亦随。

德音苟不嗣,吾道当已而。

前贤尚如此,今我复何悲。

题此商于驿,吟之聊自贻。

形式: 古风

为恶

明时巧言士,乱世佞倖郎。

佞倖惟苟且,巧言颇包藏。

为恶虽不同,同归于覆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