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靖原吉(其一)

太液池东燕赏优,翠炉银瓮玉垂钩。

古来工魏何曾死,人说成周未是仇。

曲逆能言钱谷数,昌黎不与大颠游。

手书口答无虚日,黄发三朝倚老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长而智慧的官员,夏忠靖原吉,他在政治生涯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学识。诗中通过一系列对比和描述,展现了这位人物的多面性与影响力。

首句“太液池东燕赏优”,以太液池为背景,暗示了夏忠靖原吉在权力中心的地位,以及他享受的尊荣与闲适。接着,“翠炉银瓮玉垂钩”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身份与地位。

“古来工魏何曾死,人说成周未是仇。”这两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夏忠靖原吉智慧与策略的赞誉。工魏与成周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势力,夏忠靖原吉能够洞察局势,巧妙地处理与这些势力的关系,既非彻底的敌人,也非完全的盟友,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

“曲逆能言钱谷数,昌黎不与大颠游。”这里通过对比,赞扬了夏忠靖原吉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才能,以及他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往。曲逆与昌黎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或文化背景,大颠可能是指一位高僧或隐士,这表明夏忠靖原吉不仅在官场内有建树,还善于跨领域交流,拥有广泛的人脉。

最后,“手书口答无虚日,黄发三朝倚老谋。”总结了夏忠靖原吉勤勉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他每日都通过书写和口头回答问题,为国家出谋划策,直到老年仍深受倚重。这一句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贡献,以及在政治舞台上的持久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夏忠靖原吉作为一位智慧、勤勉且深具影响力的官员形象,表达了对其卓越成就的赞赏与敬意。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夏忠靖原吉(其二)

川遥榆木望圜扉,谏采金珠速赈饥。

馔赐大官尝橐糗,羹翻小吏污朝衣。

刑书辍笔欧阳似,禁夜闻铃伯玉非。

民力东南今不竭,三江既入水田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家司空

起家大布衣,岁部粮万石。

时至无后期,廷对矢报国。

观政入银台,文牍祛委积。

三迁冬官长,役车按名籍。

是时大营建,更番藉休息。

龙州师问罪,地界安南逼。

往谕王拜命,私觌谢香帛。

献雉越裳朝,舞干有苗格。

兴安治灵渠,三十六闸勒。

南北导湘漓,渼潭毒龙匿。

焚镌象鼻峰,漕舟渡枕席。

水锁旡支祈,山留巨灵蹠。

疏监广东西,引定四府额。

挹注税半之,宿弊一朝革。

遇事敢风生,扰驿骤纠劾。

称旨掌南台,风纪百僚饬。

冤狱数平反,祥刑垂典则。

朝阳闻凤鸣,秋肃亦鹰击。

高皇性猜忌,喜怒生不测。

功臣罕得全,恩眷独殊特。

病则遣医来,大篮抬酒食。

行盖隔瘴疠,崇礼有赐宅。

厚福呼佳儿,网开释罗织。

引年许退闲,顾问备朝夕。

靖难继求旧,大不耐官职。

安抚乃空衔,驱车行至泽。

周览晋云山,题诗满屋壁。

九重以疾闻,囊金无处觅。

何哉致身录,伪造词抵饰。

帝已火宫中,城围地道塞。

安得西南游,而有从亡客。

褚渊宁独生,居然夏侯色。

仗节隐其名,谨免十族赤。

后世旌遗忠,肸蚃慰魂魄。

史笔乃阙疑,家秉述祖德。

形式: 古风

杨文贞士奇

四朝元老雁行齐,帝眷优隆顾独西。

玉体无虞王在赵,珠崖永弃国为黎。

包容相意称师德,笃慎乡评愧日磾。

休暇亦多般饮会,民间疾苦是诗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杨文定溥

二相东西并一时,逡巡南郡廿年迟。

宫中对泣才苏轼,狱底穷经注赵歧。

珰祸将萌无独断,阁权在握或旁移。

寿星幸遇宽仁主,记侍东宫赞释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