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贶、履常屡有诗,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许诺矣,复以此句挑之

君家文律冠西京,旋筑诗坛按酒兵。

袖手莫轻真将种,致师须得老门生。

明朝郑伯降谁受,昨夜条侯壁已惊。

从此醉翁天下乐,还应一举百觞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您的文章法规在京都堪称第一,立刻在诗坛上摆开酒宴论战。
不要轻易袖手旁观真正的才子,招揽老师必须是资深弟子。
明天郑伯会向谁投降还未可知,昨晚条侯的阵营已经感到震惊。
从此醉翁将享受天下的快乐,举杯畅饮,一饮能尽百杯之量。

注释

君家:您的。
文律:文章法规。
冠:位居首位。
西京:京都。
旋:立刻。
筑:建立。
诗坛:诗人的圈子。
按酒兵:以酒为武器论战。
袖手:袖手旁观。
轻:轻易。
真将种:真正的才子。
致师:招揽老师。
老门生:资深弟子。
明朝:明天。
郑伯:历史上的郑国国君。
降:投降。
昨夜:昨晚。
条侯:指汉代名将周亚夫。
壁已惊:阵营受到震动。
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指诗人自己。
天下乐:天下的快乐。
一举:一次举杯。
百觞倾:尽饮百杯。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苏轼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赞美某位文人的才华与成就,以及他对朋友的重视和期待。

“君家文律冠西京”,表明对方家族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顶峰,是当时西京地区的佼佼者。这里的“文律”包含了诗歌、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旋筑诗坛按酒兵”,则描绘了一场盛大的文学活动,诗人不仅建起了诗坛,还准备好了宴席,用以招待宾客。在古代文化中,这样的场合常用来评议诗文、交流心得,是文人雅集的重要组成。

“袖手莫轻真将种”,告诫对方不要小看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这里的“真将种”可能指的是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之辈,而非泛泛之辈。

“致师须得老门生”,则强调要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前辈引导。这里的“老门生”很可能是对某位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传承的重视。

“明朝郑伯降谁受”,提到了历史上的一段故事,即唐代郑伯诲降服吐蕃的事迹。这里通过提及古人的英勇事迹,来映衬现实中人的不易。

“昨夜条侯壁已惊”,则描绘了一场宴席上的壮观,或许是指某种文学或武功的展示,使得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惊。

“从此醉翁天下乐”,诗人自比为“醉翁”(苏轼有时自称醉翁),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追求,以及文学创作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

“还应一举百觞倾”,则是诗人希望能够再次举杯,共同庆祝这份喜悦,将酒水倒尽以示豪迈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赞美友人的文学成就和才华,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期待,展现了苏轼特有的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赠月长老

天形倚一笠,地水转两轮。

五伯之所运,毫端栖一尘。

功名半幅纸,儿女浪苦辛。

子有折足铛,中容五合陈。

十年此中过,却是英特人。

延我地炉坐,语软意甚真。

白灰如积雪,中有红麒麟。

勿触红麒麟,作灰维那瞋。

拱手但默坐,墙壁徒谆谆。

今宵恨客多,污子白氎巾。

后夜当独来,不须主与宾。

薄团坐纸帐,自要观我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次韵答钱穆父,穆父以仆得汝阴,用杭越酬唱韵作诗见寄

大耿疲劳已离群,小冯慈爱且当门。

玉堂不著扶犁手,霜鬓偏宜画鹿轓。

豪杰虽无两王继,风流犹有二欧存。

清诗已入新歌舞,要使邦人识雅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韩退之《孟郊墓铭》云:以昌其诗。举此问王定国,当昌其身耶,抑昌其诗也?来诗下语未契,作此答之

昌身如饱腹,饱尽还当饥。

昌诗如膏面,为人作容姿。

不如昌其气,郁郁老不衰。

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

不如昌其志,志壹气自随。

养之塞天地,孟轲不吾欺。

人言魏勃勇,股栗向小儿。

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

慎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

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

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

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

形式: 古风

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

我观文忠公,四子皆超越。

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

好诗真脱兔,下笔先落鹘。

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

文章乃余事,学道探玄窟。

死为长白主,名字书绛阙。

(熙宁之末,仲纯父见仆于京城之东,曰:“吾梦道士持告身授吾曰:上帝命汝为长白山主,此何祥也?”明年,仲纯父没。)

伤心清颍尾,已伴白鸥没。

喜见三少年,俱有千里骨。

千里不难到,莫遣历块蹶。

临分出苦语,愿子书之笏。

形式: 古风 押[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