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熊耳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

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

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从前大禹划分了九州,从熊耳山引导洛水。
熊耳山有两个源头,不清楚哪个是正确的。
东方的源头靠近成周,西方的源头隔着丹水。
古籍记载称为上洛,这样说来,就是这里没错。

注释

昔:从前。
禹:大禹。
九州:古代中国的九个区域。
导:引导。
洛:洛河。
熊耳:地名,位于河南省南部。
未审:不清楚。
成周:古代都城,洛阳附近。
丹水:古代河流,今丹江。
书传:古籍。
称:称为。
斯: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邵雍所作的《辩熊耳》。诗人以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开篇,讲述了大禹曾从熊耳山导引洛水的故事。他提出熊耳山有两个方向,一个向东靠近成周(洛阳一带),另一个在西面,隔着丹水。诗人引用古代文献中关于上洛的记载,认为上洛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暗示熊耳山的正确位置应该是与上洛相关的那个。

这首诗通过历史传说和地理考证,展现了邵雍对古代地理的探究精神,同时也寓含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求真态度。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崇尚实证和考据的特点。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臂痛吟

先苦头风已病躯,新添臂痛又何如。

无妨把盏只妨拜,虽废梳头未废书。

不向医方求效验,唯将谈笑且消除。

大凡物老须生病,人老何由不病乎。

形式: 七言律诗

霜露吟

天地有润泽,其降也瀼瀼。

暖则为湛露,寒则为繁霜。

为露万物悦,为霜万物伤。

二物本一气,恩威何昭彰。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瞻礼孔子吟

执卷何人不读书,能知性者又何如。

工居天下语言内,妙出世间绳墨馀。

陶冶有无天事业,权衡治乱帝功夫。

大哉赞易脩经意,料得生民以后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曝书吟

虫蠹书害少,人蠹书害多。

虫蠹曝已去,人蠹当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