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

久谓事当尔,岂意身及之。

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

我非洛豪士,不畏穷谷饥。

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

造物亦恶剧,脱命真毫釐。

南山四程云,布袜傲险巇。

篱间老炙背,无意管安危。

知我是朝士,亦复颦其眉。

呼酒软客脚,菜本濯玉肌。

穷途士易德,欢喜不复辞。

向来贪读书,闭户生白髭。

岂知九州内,有山如此奇。

自宽实不情,老人亦解颐。

投宿恍世外,青灯耿茅茨。

夜半不能眼,涧水鸣声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长久以来认为事情理应如此,却没想到自己会亲身经历。
躲避敌虏已连续三年,行程遍布天地四方。
我不是洛阳豪杰,不怕荒谷饥饿的困苦。
只遗憾年轻时轻视了杜甫的诗歌。
今年逃往房州,策马疾驰在铁蹄之后。
造化弄人,生死之间仅一线。
南山四程之上,穿着布袜面对艰险。
在篱笆边晒太阳,无心顾及安危。
他们知道我是朝廷官员,也为我忧虑皱眉。
唤酒招待客人,菜肴洗净如玉肌。
身处困境,士人的美德更易显现,欢喜不再推辞。
过去沉迷于读书,闭门不出长出白须。
未曾料到,九州之内竟有如此奇特的山峰。
自我宽慰并非真心,老者也露出笑容。
投宿之处仿佛世外桃源,青灯照着茅屋。
半夜难以入眠,耳边只有涧水悲伤的鸣声。

注释

尔:如此。
岂:怎么, 竟然。
洛豪士:洛阳豪杰。
轻:轻视。
房州:地名。
脱命:脱离生命危险。
险巇:险峻。
篱间:篱笆旁边。
颦:皱眉。
玉肌:洁白如玉的肌肤。
辞:推辞。
白髭:白须。
奇:奇特。
解颐:露出笑容。
茅茨:茅草屋顶。
悲: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描绘了诗人经历战乱逃亡,从房州城逃往南山的艰辛历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无奈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和对自然的亲近。

首句“久谓事当尔,岂意身及之”揭示出诗人早先预料到的动荡局面如今亲身经历,充满了惊愕与无奈。接下来的“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描述了诗人连续三年躲避敌虏,长途跋涉的困苦。“我非洛豪士,不畏穷谷饥”表明诗人并非豪杰,但仍能忍受饥饿,显示出坚韧的精神。

“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忽视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情怀的悔意。在逃亡路上,“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危险时刻来临,生死一线。“南山四程云,布袜傲险巇”则展现了诗人面对艰险环境的洒脱。

“篱间老炙背,无意管安危”写诗人无暇顾及个人安危,只求简单生活。“知我是朝士,亦复颦其眉”则反映出他人对诗人的同情和忧虑。“呼酒软客脚,菜本濯玉肌”描绘了简朴的生活场景,即使处境艰难,诗人仍能以乐观的态度接受。

最后,“穷途士易德,欢喜不复辞”表达出诗人虽身处困境,却因读书而心怀宽广,对生活的欢喜并未减少。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坚韧的人格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正月十二日至邵州十三日夜暴雨滂沱

邵州正月风气殊,鹑尾之南更山坞。

昨日已见三月花,今夜还闻五更雨。

笺与天公一破颜,走避北狄趋南蛮。

梦到龙门听涧水,觉来檐溜正潺潺。

形式: 古风

正月十六日夜二绝(其一)

正月十六夜,竹篱田父家。

明月照树影,满山如龙蛇。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麻]韵

甘棠驿怀李德升席大光

破驿难并休,差池便薪水。

山川会心地,还思对君子。

道边千尺榕,午荫清且美。

极知非世用,我爱不能已。

东风吹南服,莽莽绿万里。

此地亦可耕,胡为茧予趾。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石城夜赋

初月光满江,断处知急流。

沉沉石城夜,漠漠西汉秋。

为客寐常晚,临风意难收。

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