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客图歌为王镇之中丞赋

人才最盛乾隆时,磊落九客须眉奇,中丞示我使我思。

伯思少日我早识,继识鱼门与幼植。

官于礼部遇沈郎,钱君吐文五色章。

我见夺目贡玉堂,是年因识周书昌。

景郑两君吾未见,但听声名知国彦。

我去燕山岁月侵,江边再遇沈与任。

后来但听悬归旐,一别天涯涕泪深。

惜哉诸客今零落,万里秋风馀一鹗,中丞独立淩江郭。

当年九客居京都,写摹同气为之图。

图内中丞方盛壮,今日霜华凝鬓上。

况复衡门老秃翁,梦寐平生惟恻怆。

接膝他乡理必离,写真佳士神恒王。

九客高才世所珍,中有直节高嶙峋,既没不朽真谏臣。

流传文笔皆千古,寥落弓裘得几人?

天留一客康世屯,中丞贵矣而能贫。

野树苍山秋复春,披褐作颂容耆民。

尺图千载传不泯,亦可髣髴于其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由清代诗人姚鼐所作,题为《九客图歌为王镇之中丞赋》。诗中描绘了乾隆年间人才鼎盛的景象,特别提到了“九客”,即九位才华横溢的人物。诗人通过回忆与这些人物的交往,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诗中提到的“中丞”即王镇之,是诗人的好友,也是“九客”之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回顾了与王镇之及“九客”们的交往,以及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相遇与别离。诗中不仅展现了人物间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九客”中的每一位都有其独特的才华和个性,如伯思、鱼门、幼植、沈郎、钱君、周书昌、景郑等,他们或在礼部相遇,或在贡玉堂相识,或在江边重逢,彼此间的情谊深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物逐渐零落,仅剩一人(“一鹗”)在万里秋风中孤独地站立,象征着他们的离散与逝去。

诗中还提到了“衡门老秃翁”,即诗人自己,表达了对“九客”的怀念和对过去岁月的追忆。诗人通过“写真佳士神恒王”这一句,寄托了对“九客”精神风貌的赞美与怀念。

最后,诗人以“天留一客康世屯,中丞贵矣而能贫”结尾,赞扬了王镇之虽身处困境仍能保持高尚品格的精神。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珍惜,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741)

姚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字:姬传
  • 籍贯:安徽桐城
  • 生卒年:nài)(1731~1815

相关古诗词

左兰城见寄古铜器谓之洗非也盖刁斗之小者耳所容不及一升戏作一诗

古鐎如釜柄而足,今之至者形乃同。

昼炊不饱壮夫腹,夜击犹警罢士躬。

想从云车入云垒,白草龙沙逾万里。

行色终辞马足尘,清风却傍蟳书几。

君不见缓带犹无挽强力,升米不能尽一食。

磊落寸衷包武库,票姚万骑随麾斥。

但持此器出萧关,肤公自勒天山石。

又不见惜翁衰老将尽年,见此虽小亦呺然。

挈取山行煮野菜,击歌聊和《采芝篇》。

形式: 古风

铜鼓歌

蛮夷作铜鼓,岂欲遗中原。

酋豪势有衰,守器非子孙。

想其鼓橐初,巨电流山樊。

范金当冒鼍,积环固无痕。

峒溪春秋会,祈报进鸡豚。

声振歌舞中,斑衣伏尻臀。

一如沅湘俗,会鼓迎东暾。

一旦敢旅距,跳梁集猱猿。

边徼有骇鼓,使我吏士奔。

今日幸清晏,博古收彝尊。

旁及异方物,设虡陈阶轩。

丸隤中严节,参挝有吏裈。

宴集杂是鼓,镗鞈訇雷门。

道隆舞僸佅,世乱糅羌浑。

所愿张祝守,抚怀兼威恩。

考击聊自娱,终不禁塞垣。

毋致马伏波,矍铄居军屯。

嗟彼铜马式,不若下泽辕。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吴小仙岩栖道侣图

高岩接天豁岩腹,洞口垂萝荫岩木。

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

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

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

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

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

形式: 古风

嘉庆辛酉十二月二十日访方天民于龙眠

寒空欲雪雨霏微,草径孤筇傍石矶。

碧玉山围修竹宅,梅花时叩故人扉。

苍茫旧事谈尘劫,寂历新诗近道机。

更约小桃红破后,来餐春涧蕨芽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