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碑

德政碑,路傍立石高巍巍。

传是郡中贤太守,三年秩满人颂之。

刻石道傍纪德政,傍人见者或歔欷。

借问歔欷者谁子,云是西家镌石儿。

去年官差镌此石,官司督工限十日。

上户敛钱支半工,每年准备遭驱责。

城中书生无学俸,但得钱多作好颂。

岂知太守贤不贤,但喜豪民来馈送。

德政碑,磨不去,劝君改作桥梁柱。

乞与行人济不通,免使后来观者疑其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朱德润的《德政碑》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官员任期结束时,百姓为纪念其政绩而立碑的情景。诗中通过描述碑文的制作过程和旁观者的反应,展现了民间对官员政绩的直接反馈与评价。

首句“德政碑,路傍立石高巍巍”,开篇即点明主题,形象地描绘出德政碑矗立于道路旁的景象,高大而庄严,预示着接下来将讲述的故事具有深远的意义。

接着,“传是郡中贤太守,三年秩满人颂之”两句,简述了碑文所纪念的人物是一位在任三年后得到民众广泛赞誉的贤能太守。这不仅突出了碑文的主题,也暗示了碑文内容的重要性。

“刻石道傍纪德政,傍人见者或歔欷”描绘了碑文的制作场景以及路人对碑文的反应。碑文记录了太守的德政,让过路的人们感怀,甚至有人因感动而流泪,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碑文对人心的触动。

“借问歔欷者谁子,云是西家镌石儿”则通过询问旁观者的身份,引出了碑文制作者的角色,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

“去年官差镌此石,官司督工限十日”揭示了碑文制作的过程,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和官方的参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政绩的重视。

“上户敛钱支半工,每年准备遭驱责”描述了制作碑文所需的费用来源,以及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体现了社会结构中的贫富差距和权力的运作方式。

“城中书生无学俸,但得钱多作好颂”则指出了一些知识分子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惜撰写溢美之词,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功利倾向。

“岂知太守贤不贤,但喜豪民来馈送”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讽刺,指出人们往往只关注官员是否能带来物质上的好处,而忽视了其实际的道德品质。

最后,“德政碑,磨不去,劝君改作桥梁柱。乞与行人济不通,免使后来观者疑其故”则是诗人对德政碑的建议,希望将其用途改为桥梁柱,既方便行人通行,又能避免后人对碑文内容产生误解,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综上所述,《德政碑》不仅是一首描绘古代官员政绩与民间反响的诗歌,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展现了诗人对公正、道德和公共福祉的追求。

收录诗词(120)

朱德润(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无禄员

无禄员,仓场库务税课官。

尊卑品级有常调,三年月日无俸钱。

既无禄米充口食,家有妻儿徒四壁。

冬来未免受饥寒,聊取于民资小力。

宁将贪污受赃私,不忍守廉家菜色。

贪心一萌何所止,转作机关生巧抵。

臣闻古者设官职,俸禄养身衣食备。

父母妻儿感厚恩,清白传家劝子孙。

良吏每书廉吏传,邑民常奉长官尊。

国家厚德际天地,禄养官曹有常例。

更祈恤养无禄人,免教饕餮取于民。

形式: 古风

外宅妇

外宅妇,十人见者九人慕。

绿鬓轻盈珠翠妆,金钏红裳肌体素。

贫人偷眼不敢看,问是谁家好宅眷。

聘来不识拜姑嫜,逐日绮筵歌宛转。

人云本是小家儿,前年嫁作僧人妻。

僧人田多差役少,十年积畜多财资。

寺傍买地作外宅,别有旁门通巷陌。

朱楼四面管弦声,黄金剩买娇姝色。

邻人借问小家主,缘何嫁女为僧妇?

小家主云听我语:老子平生有三女。

一女嫁与张家郎,自从嫁去减容光。

产业既微差役重,官差日夕守空床。

一女嫁与县小吏,小吏得钱供日费。

上司前日有公差,事力单微无所恃。

小女嫁僧今两秋,金珠翠玉堆满头。

又有肥膻充口腹,我家破屋改作楼。

外宅妇,莫嗔妒,廉官儿女冬衣布。

形式: 古风

官买田

官买田,买田忆从延祐年。

官出缗钱输里正,要买膏腴最上阡。

不问凶荒岁水旱,岁纳亩粮须石半。

农家无收里正偿,卖子卖妻俱足算。

每岁徵粮差好官,米价官收仍助钱。

不是军储与官俸,长宁寺内供斋筵。

寺僧食饱毳帽红,不知农耕水旱与荒凶。

里正陪粮家破荡,剥肤槌髓愁难穷。

普天之下皆王土,赋税输官作编户。

春秋祭祀宗庙中,长宁僧饭真何补。

官买田,台不谏,省不言,不知尧汤水旱日,曾课民粮几千石。

形式: 古风

水深围

水深围,田畴荡荡如湖陂。

围低水深岸不立,虽有木石将何施。

里正申官官不允,徵粮每岁归仓廪。

稻粮无种长菰蒲,民产陪偿官始准。

今春水涝忽无津,四分灾作五分申。

问渠何故作此弊,府州伏熟成三分。

吏胥入乡日旁午,二分徵作陪官赋。

傥逢人诉熟为荒,破尽家赀犹不补。

因此年年怕官恼,水渰水深俱不报。

东南民力日渐穷,不愿为农愿为盗。

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

水渰偿米或时稔,陪粮无奈水深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