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三日雪

南方霜露多,虽寒雪不作。

北归亦何喜,三年雪三落。

我田在城西,禾麦敢嫌薄。

今年陈宋灾,水旱更为虐。

闭籴斯不仁,逐熟自难却。

饥寒虽吾患,尚可省盐酪。

飞蝗昨过野,遗种遍陂泺。

春阳百日至,闹若蚕生箔。

得雪流土中,及泉尽鱼跃。

美哉丰年祥,不待炎火灼。

呼儿具樽酒,对妇同一酌。

误认屋瓦鸣,更愿闻雪脚。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翻译

南方霜露频繁,即使寒冷也不会降雪。
就算回到北方又能怎样喜悦?因为三年来雪落三次。
我的田地在城西,我不怕收成微薄。
今年陈宋两地遭受灾害,水涝旱灾交替折磨。
囤积粮食是不仁义的,等待庄稼成熟难以拒绝。
虽然饥饿和寒冷是我的困扰,但至少还能省下一些盐和奶酪。
飞蝗昨日掠过田野,遗留的种子遍布池塘。
春天阳光明媚,热闹如蚕宝宝在箔上蠕动。
如果能下雪,雨水滋润土地,泉水中的鱼儿都能欢快跳跃。
丰收的景象多么美好,无需烈火也能显现。
唤来孩子备好酒,与妻子共享这一时刻。
误以为屋顶瓦片作响,其实更期待听到雪落的声音。

注释

霜露:寒冷的露水。
寒雪:寒冷的雪。
北归:从南方返回北方。
陈宋:古代地名,泛指灾区。
闭籴:囤积粮食不卖。
盐酪:盐和奶酪,代指食物。
飞蝗:害虫,成群的蝗虫。
闹若蚕生箔:形容春天生机勃勃,如蚕宝宝在箔上忙碌。
丰年祥:丰收的吉祥景象。
雪脚:雪花落地的样子,引申为雪落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十一月十三日雪》,描绘了南方冬季虽霜露频繁但无大雪的景象,与北方三年来连续降雪形成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田地的关心,担忧陈宋两地的水旱灾害导致粮食短缺,指出官府闭籴(禁止粮食交易)的不仁,同时庆幸自家收成尚可,不必过于忧虑饥寒。飞蝗过后留下的种子在春天阳光下生长,预示丰收,诗人期待瑞雪降临以助丰年。最后,诗人与家人共饮,倾听屋瓦声,期盼雪落的声音,充满了对丰收和家庭团聚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丰收的期盼。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三不归行

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

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

孔公愈老愈屯邅,顾我未及门下贤。

乡邦万里不能往,妻孥近寄颍川上。

依嵩架颍结茅茨,自问此志于何期。

汝南一寓岁行复,来年归去栽松竹。

形式: 古风

三日上辛祈谷除日宿斋户部右曹元日赋三绝句寄呈子瞻兄(其一)

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槃。

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

形式: 七言绝句

三游洞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燐。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形式: 古风

上高息轩起亭二绝(其一)

山下清溪溪上市,溪光山色映人烟。

幽亭正在人声里,长与溪山共寂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