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春日山居即事十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傲骨,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傲骨逐渐被现实磨砺,无法轻易改变。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智慧与贤能的追求。
“少小骨成傲”,开篇点出诗人年少时的个性特点——傲骨。这傲骨并非简单的自负,而是对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坚持。“既壮不能迁”,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发现自己的傲骨难以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暗示了人生的不易和成长的代价。
“神取千秋达,气收天下贤”,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时间与智慧的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修炼,才能达到长久的成就,同时吸引和汇聚天下的贤才。这里蕴含着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人才的重视。
“已惭多羁系,况忍学周旋”,诗人反思自己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感到束缚和无奈,甚至有些后悔当初未能更加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现实的洞察。
“智非山膏下,胡为自寇煎”,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智慧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并非源自表面的积累或外在的教导,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和自我反省。这里的“寇煎”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困扰或挣扎,诗人借此表达出寻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我、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