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李氏园

伊川北首始知春,问路停骖仆候门。

垂柳万颦梅一笑,苍松四出石双蹲。

高人旧隐家风远,祥兆开先国邑尊。

昔岁往来曾驻跸,从臣遗刻在云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在伊川的北边,我初次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停车询问路径时,仆人引领我来到门前。
垂柳如少女含羞,梅花则绽放笑容,苍翠的松树环绕着石头,如同双蹲的巨人。
这里住着高尚的人,他们的家族传统深远,吉祥的征兆预示着此地是开先国邑的尊贵之地。
过去,皇帝曾在这里停留,臣子们的遗迹如今深藏在云雾缭绕的山石之中。

注释

伊川:河流名。
始知:初次察觉。
问路:询问道路。
停骖:停车等待。
仆:仆人。
候门:守候在门口。
垂柳:垂下的柳树。
万颦:形容柳条众多。
梅一笑:梅花盛开。
苍松:青翠的松树。
四出:四处延伸。
石双蹲:石头像蹲坐的巨人。
高人:高尚的人。
旧隐:过去的隐居处。
家风:家族传统。
远:深远。
祥兆:吉祥的征兆。
开先:地名。
国邑:国家的城镇。
尊:尊贵。
昔岁:过去。
往来:来往。
曾驻跸:曾经停留。
从臣:随从官员。
遗刻:遗留的雕刻。
云根:山石的底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郊游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之美,并融入了对古人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遗迹的怀念。

"伊川北首始知春"一句,以伊水为背景,通过季节的变化来感受春天的到来。"问路停骖仆候门"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探寻与期待,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接下来的两句"垂柳万颦梅一笑,苍松四出石双蹲",通过垂挂的柳枝、盛开的梅花以及古老的松树与怪石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又不失野趣的自然景观。这里的“笑”字用得十分传神,似乎连植物都被赋予了生命,显得异常生动。

"高人旧隐家风远,祥兆开先国邑尊"两句,则是对古代高士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赞美。诗人通过对“高人”生活的描述,以及对“祥兆”和“国邑尊”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尊重与怀念。

最后两句"昔岁往来曾驻跸,从臣遗刻在云根"则是一种历史的回顾。诗人提到自己曾在这个地方停留过,并且留下了一些印记,这里的“云根”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似乎连时间的流逝都被定格在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自然风光,而且还融入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一首集观赏性与思想性于一身的佳作。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沔池驿

崤陵皋墓几摧轮,秋暮重过白发新。

小雨廉纤能滑径,乱山回互欲迷人。

客心苦厌孤程晚,驿舍频来旧吏亲。

明日问途知更远,又须呼仆待初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过黄牛峡

转首黄牛百里西,便风不断满归旗。

青山随客岂辞远,白浪催船常恐迟。

多米渐闻荆渚近,故宫欲问楚人知。

今朝共话平安喜,更得长鱼伴晚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初至郑州

二年青海困征鞍,归望天威咫尺间。

雨露忽颁西辅印,鸳鸾阻缀紫宸班。

往来扰扰无虚日,应接纷纷祗强颜。

吏责无穷人事拙,梦魂时到旧家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别夔州众官

半年渔浦巴城守,两任云台太华宫。

岂欲背时聊免俗,但能省事略成风。

玉泉古刹须留客,峡水安流好向东。

祖帐联翩催棹急,临溪洒泪落丹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