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仲山通州教授

通川得通儒,善类蒙善教。

如此老成人,真足重学校。

我昔客朱方,曾窥管中豹。

言容既笃厚,文字入玄奥。

交游二十年,夷险同一操。

閒居虎林麓,倚窗聊寄傲。

忽承北斗敕,勇鼓来淮棹。

华发映青袍,轻帆惬黄帽。

天晴宜征途,芹藻春色到。

皋比坐可暖,三载勤训导。

惜哉龟手药,至老方取效。

载酒游五山,何由共吟啸。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通川之地,得以遇到博学的儒者,善良的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确实对学校教育有着极大的价值。
我过去在朱方做客时,曾见过管中窥豹,虽小见大。
他的言谈举止深沉厚重,文字学问深奥难测。
我们交往了二十年,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同样的操守。
闲居在虎林山脚下,倚窗而坐,寄托傲然之志。
忽然接到北斗星的命令,鼓起勇气驾舟驶向淮河。
白发映衬着青色官袍,轻舟上戴着黄帽,显得轻松自在。
天气晴朗适合远行,芹藻般的春意盎然。
坐在皋比垫上,温暖舒适,三年来他勤奋教导。
遗憾的是,龟手药直到老年才显出功效。
带着美酒游览五座名山,何时能一起吟诗啸歌呢?

注释

通川:地名。
通儒:博学的儒者。
善类:善良的人。
善教:良好教育。
老成:德高望重。
学校:教育机构。
朱方:地名。
管中豹:比喻观察事物的局部以推测整体。
笃厚:深沉厚重。
玄奥:深奥难测。
夷险:顺境逆境。
操:操守。
虎林麓:虎林山脚下。
倚窗:倚靠窗户。
北斗敕:北斗星的命令。
淮棹:淮河上的船。
华发:白发。
黄帽:古代官员的帽子。
芹藻:比喻美好的诗文。
春色:春天的气息。
皋比:兽皮坐垫。
勤训导:勤奋教导。
龟手药:传说中的药草,比喻晚年才显效的事物。
五山:泛指名山。
吟啸:吟诗啸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朋友高仲山赴任通州教授时的送别之情。诗人通过对高仲山品格和学问的赞美,表达了对其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其教育事业的期许。

“通川得通儒,善类蒙善教。”这里强调了高仲山在学术上的造诣,以及他对待学生的态度。诗人认为,高仲山不仅自己学问渊博,而且能够将这些优点传授给后学,使之成为教育中的楷模。

“我昔客朱方,曾窥管中豹。”这两句表明诗人与高仲山的交情由来已久,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这里“窥”字用得很妙,意味着诗人对高仲山的品格和学问早有所了解。

“言容既笃厚,文字入玄奥。”这两句进一步赞扬了高仲山的文学造诣,他不仅口才非凡,言谈之间充满了深邃与内涵,而且文章内容精深,不失为一代文宗。

诗中还描述了两人多年来的交游,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最后几句“载酒游五山,何由共吟啸。”则表达了诗人对高仲山离别后的惆怅之情,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次相聚,共享天伦。

整首诗通过对高仲山个人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缅怀,展现了一种淡雅而深沉的情感氛围,是送别之作中难得的佳篇。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送虞师宪赴延平书院山长

我师文靖公,一传子朱子。

佩服中庸书,静中识根柢。

秋月湛冰壶,莹彻无瑕滓。

延平建精舍,盛德宜世祀。

君往坐皋比,文行成粹美。

秋风送书船,南上二千里。

讶君来何暮,衿佩争倒屣。

鸣道铎方振,问字酒已俟。

九京如可作,文靖公亦喜。

予友有黄功,昔分教于此。

颇知文风盛,十室九儒士。

是行若登仙,剑气炯青紫。

只恐席未温,思归慕园绮。

形式: 古风

凉风

凉风撼庭竹,起舞如翠蛟。

乱叶打窗来,卷尽破屋茅。

飞云行太空,万窍争怒号。

烦暑一扫净,解我心郁陶。

形式: 古风

夏雨叹

六月溧阳三日雨,山田喜足低田苦。

学中亦有北铃圩,低处水深三尺许。

秧苗浸倒根已浮,再种何由能入土。

老夫寓居西郭外,厌听村村蹋车鼓。

唇焦面黑嗟农夫,此生悔不业樵渔。

有山可采水可钓,免得晓夜忧耕锄。

去年一熟才了逋,今年再熟力始舒。

岂期不待稻花白,并随荇藻归江湖。

溧阳近与丹阳接,不雨由来三数月。

河流浅涩田乾枯,练湖放水通舟楫。

人间既是寒暑同,天上何为雨旸别。

愿移此雨慰彼心,还我朱明作炎热。

形式: 古风

晓雪

昏昏惨惨窗映月,索索飒飒风吹叶。

青童开门忽惊笑,昨夜庭心一寸雪。

东方日出雪渐融,檐花滴滴皆春风。

山村布被正酣卧,愁杀门前卖炭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