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其四)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云山一样一层层添来。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注释

野棠:野生的棠梨。
匆匆: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
刬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寒怯:形容才气或才力不足。
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系马:指拴马。
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料得:预测到;估计到。
明朝:以后,将来。
尊:指酒器。
重见:重新相见,重新遇到。
华发:花白的头发。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念奴娇·其四》。它以清明时节的野棠花落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凄清而怀旧的画面。"野棠花落"象征着时光流逝,"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接下来,东风被赋予了欺人的力量,使得词人在梦境中都感到寒冷,暗示了内心的孤寂和思念。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回忆起昔日与友人在此处的欢聚与离别,而今楼已空,人已散,只有飞燕能述说旧日之事,增添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下片转向想象,行人常在绮陌东头见到帘底的纤纤月,引发对旧情的追忆和新愁的叠加。

"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情感,春江流水不断,象征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而重重叠叠的云山则寓意着阻隔和难以逾越的距离。词人预料明日重逢,镜中的容颜虽美,却难以如花般折取,暗示了岁月无情和人事变迁。

最后,词人以"近来多少华发"作结,直接抒发了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感叹。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豪放词风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其三)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念奴娇(其六)赋雨岩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武陵春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形式: 词牌: 武陵春

武陵春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唤取笙歌烂熳游。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草草杯盘不要收。才晓便扶头。

形式: 词牌: 武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