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长安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诗中以长安(即今西安)的历史变迁为背景,探讨了政权兴衰与道德的关系。
首句“关中号形胜,古称帝王都”点出长安作为古代帝王之都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地位。接着,“四塞地固险,三辅势匪孤”描绘了长安四周险要的地形和周边地区的重要性,强调其战略位置。
“河山相表里,土壤复膏腴”两句赞美长安的自然环境,河流与山脉相互映衬,土地肥沃,适宜农耕。随后,“九朝迭建国,雄丽称名区”指出长安曾多次成为国家的首都,其建筑雄伟华丽,是名副其实的名区。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历史的反思。“繄昔全盛日,孰不拟黄虞”表达了对长安全盛时期的怀念,黄虞指的是传说中的上古盛世,这里暗含对过去辉煌的向往。紧接着,“一朝运祚去,宫殿莽丘墟”描述了政权更迭后,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只剩下荒凉的废墟,体现了历史的无情和政权兴衰的无常。
最后,“所恃竟安在,无乃昧良图”提出疑问,政权的依靠究竟在哪里?是否因为忽视了道德治理而走向衰败?“在德不在险,斯言诚匪虚”则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政权的稳固在于德行而非险要的地势,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长安的历史变迁,深刻探讨了道德与政权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邃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