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

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

经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

嫩绿卷新叶,残黄收故枝。

色经寒不动,声与静相宜。

爱护出常数,稀稠看自知。

贫来缘未有,客散独行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这里原本没有竹子,是从远处的山寺移栽而来。
多年来寻求养护的方法,隔天就记得浇水的时间。
嫩绿的新叶不断展开,枯黄的老枝被逐一修剪。
颜色历经寒冬而不变,声音与静谧相互映衬恰到好处。
对它的爱护超出了寻常,疏密有致全凭自己观察得知。
因贫穷而未曾拥有诸多事物,客人散去后独自漫步显得缓慢。

注释

此地:这里。
本无:原本没有。
竹:竹子。
远:从远处。
山寺:建在山中的寺庙。
经年:多年来。
求:寻求。
养法:养护的方法。
隔日:每隔一天。
浇时:浇水的时间。
嫩绿:新鲜的绿色。
卷新叶:卷起新的叶子。
残黄:枯黄的。
收故枝:修剪老枝。
色:颜色。
经寒:经历寒冬。
不动:不改变。
声:声音。
与:和。
静相宜:与静谧协调适宜。
爱护:关爱保护。
出常数:超出一般程度。
稀稠:疏密。
看自知:通过观察自然了解。
贫来:因为贫穷。
缘未有:所以未曾拥有。
客散:客人散去。
独行迟:独自行动显得缓慢。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新移植到学宫中的小竹的关心与爱护。首句"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表明这些小竹是从遥远的山寺移植而来,透露出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

接下来的"经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展示了诗人对小竹生长环境的关注和精心照料,每过一天都要记录浇水的时间,以确保它们能够适应新环境并茁壮成长。这里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细致入微,更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生灵的责任感。

"嫩绿卷新叶,残黄收故枝"则是对小竹生长状态的观察,新叶嫩绿而生机勃勃,旧枝虽然枯黄却仍被精心保存。这两句通过对比生与死、新的开始与往昔的留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循环的感悟。

"色经寒不动,声与静相宜"一句描绘了一幅冬日静谧图景,小竹在寒风中坚守不动,它们的声音也与周围的静寂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强调了小竹坚韧不拔且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性。

"爱护出常数,稀稀看自知"表达了作者超出常人的关怀,小竹的生长情况即便是稀疏,也在诗人眼中变得格外重要。这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微小生命的珍视,也揭示了其内心深处对于生命之美的感受。

最后两句"贫来缘未有,客散独行迟"则是诗人的自我叙述。在物质上的贫困和人际关系上的孤单中,作者依然选择留守这些小竹,不急于离开。这不仅展示了其坚守学问的决心,也反映出一种对自然亲近、对生活有着不同期待的心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新移植小竹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尊重、责任与坚守的深刻情感,以及他对于自然界微妙变化的敏锐洞察。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秋日送杜虔州

忆得宿新宅,别来馀蕙香。

初闻守郡远,一日卧空床。

野驿烟火湿,路人消息狂。

山楼添鼓角,村栅立旗枪。

晚渚露荷败,早衙风桂凉。

谢家章句出,江月少辉光。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送吴郎中赴忠州

西台复南省,清白上天知。

家每因穷散,官多为直移。

遥边过驿近,买药出城迟。

朝野凭人别,亲情伴酒悲。

故园愁去后,白发想回时。

何处忠州界,山头卓望旗。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郑权尚书南海

七郡双旌贵,人皆不忆回。

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

敕设熏炉出,蛮辞咒节开。

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

白氎家家织,红蕉处处栽。

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送裴相公上太原

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

时难独当天下事,功成却进手中筹。

再三陈乞垆烟里,前后封章玉案头。

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看张油。

遥知塞雁从今好,直得渔阳已北愁。

边铺警巡旗尽换,山城候馆壁重修。

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毬。

圣主分明交暂去,不须高起见京楼。

形式: 排律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