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碍长养

西风碍长养,冷气移当暑。

河北饥未赒,燕中久无雨。

传言山东地,亦有流冗故。

细民辄疵疠,天意肯回互。

犹闻客子船,买口向南去。

饥馑事关天,肯使为利赂。

南人多暴殄,米粟易珠土。

此理焉可常,翻覆随朝暮。

曩岁江浙间,眼见吁可惧。

长愿四序平,秋香熟禾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揭祐民的《西风碍长养》以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苦难与不公。诗中通过“西风”、“冷气”、“饥荒”、“流冗”等自然景象和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首句“西风碍长养”,以西风阻隔生长之意,暗喻了社会环境的恶劣,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同时也象征着政治环境的压抑与不公。接下来的“冷气移当暑”,进一步强调了气候异常,反常的天气预示着社会的动荡不安。

“河北饥未赒,燕中久无雨”两句,直接点明了北方地区因长期干旱而引发的饥荒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与政府应对灾害能力的不足。“传言山东地,亦有流冗故”则暗示了其他地区的相似困境,流冗(指赋税沉重)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细民辄疵疠,天意肯回互”表达了对天灾人祸不断,民生艰难的感慨,同时也对上天能否改变现状表示了疑问,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天道的思考。

“犹闻客子船,买口向南去”描绘了一幅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出路的画面,反映了社会流动性之大,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选择。

“饥馑事关天,肯使为利赂”强调了饥荒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天灾与人为的不公,而非简单的经济利益交换,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洞察。

“南人多暴殄,米粟易珠土”揭示了南方地区资源浪费严重,粮食被轻易兑换成珍贵物品的现象,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与奢侈浪费的问题。

“此理焉可常,翻覆随朝暮”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认为它难以持久,会随着时间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最后,“曩岁江浙间,眼见吁可惧”回顾了过去江浙一带的状况,令人感到恐惧,强调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长愿四序平,秋香熟禾黍”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四季如常、粮食丰足的美好愿望,寄寓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元代社会的矛盾与问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强烈呼吁。

收录诗词(40)

揭祐民(元)

成就

作品:《盱里子集》。

经历

性伉直。泰定帝时为邵武经历,有能声。好游。尝北至燕赵,东抵辽。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

  • 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
  • 籍贯:广昌

相关古诗词

泰山发秋潦

泰山发秋潦,东鲁数州没。

及兹黄河交,南徐更汤割。

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

高原尚为沈,低土焉得遏。

夜来泊溪岸,寒螀啼冷月。

鸿雁无宁宅,蛟蜃有深窟。

秋成一月浸,百草俱烂物。

客中视此意,忧事贯华发。

茫茫下双洪,寥落寸心掇。

形式: 古风

中原道上次欧阳齐汲韵

中原七郡地,气厚风还淳。

天分涧瀍水,路入河洛春。

圣贤所经营,绳准相均平。

六合昔有隔,一观恨无因。

怀哉此盛区,理者皆先民。

曾经龙虎啖,重为狼羊贫。

大若斡元化,细物涵深仁。

一士行其间,鞍马犹逡巡。

解带思古道,题诗清路尘。

望迷黄河北,欲度正怆神。

遗黎当道隅,涕说青城滨。

青城不可说,回首伤天津。

形式: 古风

瘠马图

念汝出塞下,四蹄疾如飞。

半夜驰临关,气夺戎王围。

被铁踏河冰,几度向武威。

将军事百战,腾力不顾肥。

祇今饮渭流,齿老不任鞿。

坡寒暮风酸,碛瘠春草微。

百感画者意,要见骏骨稀。

但看古英贤,工苦常寒饥。

形式: 古风

绣妇行

回文未动机心忙,幼时学刺双鸳鸯。

渐摹小景作芦雁,稍引初智成麇獐。

几回停线望长晷,年深勾拨入教坊。

宫罗裁就绣御用,伴伍推让尊前行。

一丝欲理三涤手,龙凤密凑云分光。

臂垂枯木挂猿狖,眼注寒水明鹙鸧。

瘖瘖蜩蝉壳未脱,栉栉蚕腹丝为僵。

晴天日杲等馀事,清夜膏继争毫芒。

鸣机裂下绷忽解,掴掴一弗声闻廊。

千秋万岁奉圣王,若比倚市真谁强。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