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宪司拓圃筑亭取康节语名以四春得古诗十二韵

皇天平四时,不以秋先春。

仁人奉天职,不以德后刑。

次序固云然,表里元相因。

方春布阳炜,万物皆精神。

当秋乃揫敛,黄落山川贫。

天机之浅者,荣悴为戚忻。

谁知天地心,于此常肫肫。

既尝验诸理,又以取诸身。

四德孰非元,四端孰非仁。

刑威虽时用,生意固长存。

四时长有春,吾闻邵子云。

触事识初心,乃以名吾亭。

形式: 古风

翻译

上天公平地分配四季,不会让秋天先于春天。
有德行的人遵循天道,不会让道德滞后于刑法。
这样的顺序自古如此,表象与实质相互关联。
春天阳光普照,万物充满生机。
到了秋天则收敛,山河大地显得萧瑟。
对于天道肤浅的理解者,只会为荣枯而喜悲。
谁能真正理解天地之心,它总是深沉而真挚。
我们既从道理中体验,也从自身实践中领悟。
四季中哪个不是根本,哪一种德行不是仁爱。
刑法虽有时使用,生命的活力始终存在。
四季中总有春天,我听说邵子曾这样说。
遇到任何事都能忆起最初的心,所以我以此命名我的亭子。

注释

皇天:指上天。
平四时:公平分配四季。
仁人:有德行的人。
天职:天赋予的职责。
德后刑:道德优先于刑法。
固:本来。
元相因:相互依存。
阳炜:阳光的温暖。
揫敛:收敛,收缩。
肫肫:深沉而真挚。
邵子:历史上的哲学家邵雍。
初心:最初的本心或初衷。
亭:古代的一种建筑,用于休息或聚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所作,题为《潼川宪司拓圃筑亭取康节语名以四春得古诗十二韵》。诗中,诗人通过对四季更替的描绘,阐述了天地自然的规律和道德伦理的秩序。他指出,皇天公平地分配四时,春天阳光普照,万物生机勃勃;秋天则收敛精华,大地显得清贫。诗人强调,仁人如天一般遵循自然法则,同时注重德行与刑罚的平衡,认为德行和仁爱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方春布阳炜,万物皆精神"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当秋乃揫敛,黄落山川贫"则描绘了秋天的沉寂。诗人进一步指出,天地之心深沉而真挚,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的道德修养,都应遵循这种内在的和谐。他认为,四时之中,春天的精神永存,这与邵子的思想相契合,即四季皆有春天的意味。

最后,诗人以"触事识初心,乃以名吾亭"收尾,表明他通过观察事物,时刻保持最初的本心,并以此理念为自己的亭子命名,体现了他对道德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整首诗语言流畅,寓理于景,富有哲理,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题三衢于艮室

后前止字误笺题,只认连山终物时。

雨霁云收青不改,悠然依旧看朝隮。

形式: 七言绝句

题大安军杨宝谟旌忠庙

范阳一夕鼙鼓鸣,莽然河朔惟孤城。

姓名彻闻帝犹谓,我乃不识颜真卿。

人才所用非所养,自昔然矣奚独神。

肘间银黄挂三组,腰间犀玉围万钉。

养痈护疾皆此辈,事危先及城郭臣。

求仁得仁性情正,可死无死分义明。

岂徒一时折群丑,将与万世开太平。

我尝辱交于神者,寤寐精爽如平生。

过祠解后日端午,昌歜之酒芬兮清。

要呼湘累径同醉,毋使二子称独醒。

形式: 古风

题尹商卿自信斋

虚灵一寸心,至远而至近。

真能位天地,信可为尧舜。

不以利欲熏,则为习俗焮。

怗怗弄文墨,若若誇绶印。

圣贤岂我辈,位育非吾分。

亦有识其然,责泉于九仞。

人言力不足,我谓知不尽。

商卿闻吾言,其信其不信。

形式: 古风

题东瓯王友直尚友堂

士恨生世晚,不为三代民。

谁知伊傅至孔孟,亦学古道嗤时人。

岂惟三代时,尧舜万古师。

犹云若稽古,不知古为谁。

气数有诎信,义理无终穷。

虽居尧舜地,常有一篑功。

嗟哉秦汉后,去圣益以久。

纵有间代英,仅为时儒首。

况于随世就功名,甚者谐俗攫宠荣。

此于圣门直蛙蠛,已谓斯世无与朋。

多知正多惧,不知转矜负。

亦云知矣恐未然,须验此心之权度。

有师舜文学周孔,有拟管乐明申韩。

亦有是商鞅,亦有趋异端。

若言气合即为善,是中更要分明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