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印山郡守《卸篆回南安任留别》即以送之次韵(其二)

千里歌来暮,民情两地同。

车辕攀父老,竹马迓儿童。

柳色初迎客,梅花旧识公。

春风吹赣水,洄溯意何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官员离任时与地方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官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首联“千里歌来暮,民情两地同”,开篇即点明了离任的背景与情感基调。千里之外的歌声在傍晚响起,表达了百姓对官员离去的不舍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情感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两地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颔联“车辕攀父老,竹马迓儿童”进一步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车辕上,年长者紧紧抓住,表达对官员的不舍;而一旁,孩子们骑着竹马前来迎接,虽稚嫩却充满真挚的情感。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老少皆有的深情厚谊,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对官员的深厚情感。

颈联“柳色初迎客,梅花旧识公”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隐喻了官员与地方的深厚渊源。柳树以新绿的姿态迎接客人,象征着新的开始;而梅花则以其特有的香气与姿态,似乎在向官员表达长久以来的相识与陪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寓意了官员与地方的深厚情谊。

尾联“春风吹赣水,洄溯意何穷”收束全诗,以春风拂过赣水的景象,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与无限遐想。春风不仅带来了温暖与生机,也承载了对官员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以及对双方关系延续的深深祝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官民之间超越地域、年龄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离别时复杂情感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1135)

刘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黄印山郡守《卸篆回南安任留别》即以送之次韵(其三)

蔼吉欣爰止,新阴厦庇宽。

自惭多士领,聊借一枝安。

桃李庭芳羡,枌榆社荫观。

武城薪木在,犹幸未摧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和黄印山郡守《卸篆回南安任留别》即以送之次韵(其四)

忆自交侨札,驰驱鞅掌余。

我如倦飞鸟,客有远遗鱼。

老去心犹壮,重来愿不虚。

南云时在望,临别独踌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读罗念庵先生《南游赤子谣》,用原韵效其体

谁作父母官,忍为赤子疟。

谁无父母心,肯欺赤子弱。

赤子而盗贼,父母乐不乐?

盗贼而赤子,父母怍不怍?

自称曰南游,其名雅而谑。

赤子有父母,岂谓他人若。

投书告乡绅,书中苦相托。

上言迫饥寒,何以免沟壑。

下言不得已,号呼向城郭。

厚禄拥库仓,聚敛富囊橐。

只乞得济施,非敢肆剽掠。

不知赤子求,可能父母诺。

我思古仁人,保赤得所各。

恩不在煦妪,政必先省薄。

斯民有天良,忠信修罔觉。

惟不知孝弟,犯上乱斯作。

苟能化其心,制梃亦踊跃。

试招赤子来,转听父母约。

萑苻虽外起,众志犹可却。

古今无异情,斯言勿忽略。

哀哉是蚩蚩,畴其求民瘼。

形式: 古风

去岁五月七日避乱往虔,亡孙宗恒过螺川溺水,今已期矣,为之招魂,怆然有作

逝者如斯竟渺然,光阴流水忽期年。

吾衰已甚堪多难,尔少何知最爱怜。

避地岂知驱死地,问天犹欲望生天。

灵均千古灵魂在,倘遇江头竞渡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