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傅上人住杭州保叔

瓶锡随缘去入杭,湖山今已属支郎。

前朝古寺多南渡,下界空华出上方。

满地白云朝入定,孤峰片月夜焚香。

明年不负登临约,应叩禅扉借竹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傅上人前往杭州保叔寺修行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瓶锡随缘去入杭”,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傅上人携带着行囊与法器,顺应机缘前往杭州的情景,展现其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僧侣生活态度。

“湖山今已属支郎”一句,巧妙地将杭州的山水美景与保叔寺联系起来,暗示了此处将成为傅上人修行的圣地,同时也表达了对保叔寺及其现任住持的尊敬之情。

“前朝古寺多南渡”则透露出保叔寺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暗示着这里曾是许多高僧大德修行的地方,为后人的修行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下界空华出上方”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人间的繁华比作空中的花朵,强调了保叔寺作为修行之所的超脱与宁静,与世俗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满地白云朝入定,孤峰片月夜焚香”描绘了保叔寺清晨与夜晚的静谧景象,白云满地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宁静,孤峰片月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焚香则是修行者内心虔诚的体现。

最后,“明年不负登临约,应叩禅扉借竹房”表达了诗人对傅上人未来在保叔寺修行生活的美好祝愿,期待他能在此得到心灵的净化与成长,同时也预示着诗人自己对再次造访保叔寺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保叔寺的庄严与宁静,以及傅上人修行之路的神圣与超脱,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之通州与吴永年饮别于垂虹亭

王事驰驱赋远游,野亭杯酒为君留。

湖山有约怜同社,杨柳多情拂去舟。

花下歌声催越女,斗间精气解吴钩。

明朝两地相思处,江北江南各倚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晚次吴门

扁舟晚泊古城阴,野店吴歌搅客心。

蝴蝶梦中春草远,杜鹃声里落花深。

渔灯隐隐明沙岸,江雨霏霏湿布衾。

一曲瑶琴许谁听,江湖随处有知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泊枫桥

千古枫桥尚有名,孤舟来泊最关情。

江村渔火愁仍对,山寺疏钟夜不鸣。

两岸帆樯春水上,万年楼阁月华明。

梦回试向篷窗听,无复乌啼绕树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锡山道中闻子规

行行西上竟何依,一片春帆带落晖。

归梦独随流水远,客程惟觉故人稀。

飞花小圃鹃声急,芳草平原树影微。

惆怅乡关渺何许,东风回首欲沾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