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
淡烟翠湿千螺皱,微日烟消一纸轻。
隔山鸟语如人语,触处风声若水声。
见说一犁今已足,笑歌蓬首饷夫耕。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雨后景色的诗,充满了自然意境和哲理思考。开头两句“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通过对比手中的拐杖与不整的头巾,暗示着行者在山中漫游时的心态自由且超脱尘世,而“缘何问得梵王城”则是在探寻心灵深处的安宁之所,或许是对佛教净土思想的一种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淡烟翠湿千螺皱,微日烟消一纸轻。”描绘了雨后山中的景色,烟雾迷蒙,山石潮湿,呈现出一种恬静而深远的意境。这里的“一纸轻”可能是指山中古寺的瓦片,或许是指诗人心灵上的某种超脱。
“隔山鸟语如人语,触处风声若水声。”则是在描绘山中的声音美景,其中“隔山鸟语如人语”给人的感觉是山谷间充满了生命的呼唤,而“触处风声若水声”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音的细腻感受,仿佛每一个触摸都能听到清澈的水流声。
最后两句“见说一犁今已足,笑歌蓬首饷夫耕。”透露出一种满足与乐观的情绪。一犁,即一次耕种,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欣赏,以及对劳作之美的肯定。这里的“笑歌”则是诗人内心的喜悦流露,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赞颂。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雨后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安宁的哲学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平凡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不详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莫笑林宗折角巾,雨师坚壁助愁城。
菰蒲乍冷横烟淡,鸥鹭惊秋立水轻。
山势欲穷犹有路,溪流似断又闻声。
好怀聊拟携筇去,政惬农夫荷笠耕。
楼外烟波渺去鸿,楼头庐阜翠摩空。
故知造物铺张巧,不费丹青点染工。
赤壁江山横夜月,辋川庭馆卧秋风。
祇今满地无图画,尽在西湾杳霭中。
万里西征一叶舟,谁怜天地此生浮。
初征秋浦雁飞处,又泊江南霜叶洲。
贫困尽从归后见,雄豪半为病来休。
十年心事閒搔首,荻雨芦风总是愁。
一节西来已骇传,不堪归去便湘川。
舟行彭蠡轻文种,酒到浔阳醉乐天。
台谏久无公议论,朝廷新有骤除迁。
臣心毕竟终忧国,不敢瞻乌涕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