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其四)寿某翁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东西塾,听书声。

长短卷,和诗成。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

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满江红·寿某翁》。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对平淡生活的赞美。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们在成熟的季节里嬉戏,而城市被鲜花的阴影所覆盖,这是对和谐自然环境的一种颂扬。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邻里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景。无论地位高低,都能享受平等的生活,这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这两句则是对个人生活的一种自我满足。既不追求过高的虚幻,也不忘记现实中的美好,每一刻都能享受生命中的小确幸。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对于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公正施政的期待。

“东西塾,听书声。长短卷,和诗成。” 这部分则是描写学习与文化生活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

“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这两句表达了对美好家风的赞扬,对家族中长辈所保持的清白、和谐氛围给予高度评价。

最后,“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这几句则是对历史人物或文化遗迹的一种提问与赞美,通过这些元素来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以及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满江红(其三)

莺语依然,但春去、人间无约。

谁念我、吟情憔悴,醉魂落魄。

尽日只将行卷续,有时自整残棋著。

向黄昏、细雨闷无憀,青梅落。南又北,相思错。

朝异暮,人情薄。漫踌躇在目,奢华如昨。

海底月沉天上兔,辽东人化扬州鹤。

记龙云、波浪岂能平,天难托。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其一)海棠下歌后村调共和

淡淡胭脂,似褪向、景阳鸳石。

依然是、春睡未足,捧心犹癖。

藉甚不禁君再顾,嫣然却记渠初拆。

黯销魂、欲尽更堪怜,终难得。犹记是,卿卿惜。

空复见,谁谁摘。但当时一笑,也成陈迹。

我懒花残都已往,诗朋酒伴犹相觅。

听连宵、又雨又还晴,鸠鸣寂。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其二)古岩以马,观复遣舟,约余与中斋和后村海棠韵,后寄述怀

何许相求,且不是、南温北石。

也欲学、绝交高论,自陈余癖。

万里鱼书长记忆,十年波浪伤离拆。

算此舟、不是剡溪舟,空回得。非出处,何须惜。

非瑕颣,何须摘。看雪销鸿去,有何留迹。

安石岂无同乐意,玄真不是朝廷觅。

但眼前、真率暂相违,歌声寂。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庭芳(其二)草窗老仙歌满庭芳寿馀,勉次原韵

空谷无花,新篘有酒,去年穷胜今年。

蛩吟蛩和,且省费蛮笺。

闻说先生去也,江南岸、缚草为船。

依然在,山栖寒食,路断却归廛。

老人,三又两,清风作供,晴日生烟。

但高高杜宇,不办行缠。

几度披衣教我,二升内、煮石烧铅。

休重道,玉龙无孔,夜夜叫穿天。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