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重阳节前夕的凄美景象。细雨斜风,寒砧声声,落叶飘零,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诗人以“年年做就重阳”开篇,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轮回,而“偏今宵明月,满地凝霜”则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清冷的夜晚,月光如洗,霜华满地,更添几分孤寂之感。
“愁绝绿窗深掩,挑兰灺、伴过凄凉”一句,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深掩的绿窗下,独坐灯前,与孤独为伴的情景。这里的“兰灺”指的是点燃的香烛,它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芒,陪伴着主人公度过这寂寞的夜晚。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也暗示了他们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忧虑。
“无聊甚,瓶花影里,独自持觞”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的情绪。在瓶花的光影中,主人公独自举杯,饮酒自慰,似乎在试图通过酒精来缓解心中的愁绪。然而,“无聊甚”三字却道出了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奈与空虚。
“流光。迁移弹指,看几度梦中,沧海柴桑”则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仿佛在说,岁月如同流水,转瞬即逝,曾经的沧海桑田,如今只能在梦中追寻。这种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
最后,“纵乌丝千丈,难写微茫。莫去登高临水,料俱是、落木衰杨。添怊怅,骊歌唱罢,鸿雁难行”几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叹,即使有千丈长的乌丝(毛笔),也无法完全描绘出心中的微茫之情。即便是登高临水,所见的也只是凋零的树木和衰败的景象,这只会增添更多的惆怅。而当骊歌响起,离别在即,连南飞的大雁也无法承载这份沉重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重阳节前夕的哀愁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