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南游

战鼙鸣未已,瓶屦抵何乡。

偶别尘中易,贪归物外忙。

后蝉抛鄠杜,先雁下潇湘。

不得从师去,殷勤谢草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战争的鼓声还未停歇,行囊已备好却不知该去往何方。
偶尔的离别在红尘中容易发生,渴望回归自然界的忙碌。
秋蝉在鄠杜之地落后,大雁却早早飞向了潇湘。
无法追随师父而去,只能在草堂中深情致谢。

注释

战鼙:古代的一种军鼓,这里指代战争。
瓶屦:瓶和屦,代表简单的行装,此处指准备出行。
抵:到达,此处引申为去往。
何乡:哪里,未知的地方。
偶别:偶尔的离别。
尘中:尘世,人间。
易:容易,轻松。
贪归:渴望返回。
物外:世俗之外,自然之中。
忙:急切,忙碌寻找。
后蝉:晚鸣的蝉,比喻迟缓。
抛:留下,舍弃。
鄠杜:古地名,位于今陕西,这里泛指北方。
先雁:提前南飞的大雁,比喻先行。
潇湘:潇水和湘水,位于湖南,这里泛指南方。
不得:不能。
从师去:跟随师父一同离开。
殷勤:诚恳,深情。
谢:感谢,告别。
草堂:简陋的居所,常用来指文人雅士的住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融的《送僧南游》,其中蕴含了对远行者深厚的情谊与不舍之情。开篇“战鼙鸣未已,瓶屦抵何乡”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军鼓和行囊的比喻,表达出送别时的心情波动和对远方的向往。接下来的“偶别尘中易,贪归物外忙”则描绘了与尘世告别的轻松,以及对于归隐自然的急切心情。

第三、四句“后蝉抛鄠杜,先雁下潇湘”采用蝉虫和大雁作为象征,分别指代僧人晚出发和早到达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送别时的惆怅与期盼。最后两句“不得从师去,殷勤谢草堂”,则流露出诗人对于不能随僧人一同出行的无奈,以及对那座临别赠言之地——草堂的深深感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送别时复杂而深沉的情绪。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重阳日荆州作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

花飞絮落水和流,玉署词臣奉诏游。

四面看人随画鹢,中流合乐起眠鸥。

皇恩自抱丹心报,清颂谁将白雪酬。

不为禁钟催入宿,前峰月上未回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闻蝉

夏在先催过,秋赊已被迎。

自应人不会,莫道物无情。

木叶纵未落,鬓丝还易生。

西风正相乱,休上夕阳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夏夜有寄

月上簟如水,轩高帘在钩。

竹声寒不夏,蛩思静先秋。

偶得清宵兴,方知白日愁。

所思何处远,斜汉欲低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