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房壁

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沈沈。

玄奥凝神久,禅机入妙深。

参同大块理,窥测至人心。

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珠林在春天显得格外寂静,夜晚的宝地深沉而神秘。
长久地凝神于深奥的玄理,佛法的精妙之处逐渐领悟。
深入探究自然与宇宙的法则,试图洞察人的最深处心灵。
要想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必须超越世俗,寻找超脱之境。

注释

珠林:形容珠宝堆积如林的地方。
春寂寂:春天的寂静。
宝地:神圣或珍贵的地方。
夜沈沈:夜晚的深沉。
玄奥:深奥难解的道理。
凝神:集中精神。
禅机:佛教中指领悟佛法的契机。
妙深:极深奥、微妙。
参同:参悟、理解。
大块理:大自然的普遍法则。
至人心:人的内心世界。
定处:内心安定。
波罗蜜:佛教术语,意为到达彼岸或圆满。
物外:世俗之外,超脱尘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春夜场景,其中“珠林”和“宝地”暗示了一种珍贵而神秘的环境。诗人通过“寂寂”和“沈沈”两个词汇,营造出一种深远且静谧的氛围,表达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

“玄奥凝神久”一句,显示了诗人对于禅机的长时间冥想与领悟。这里的“玄奥”指的是深邃难测的道理,“凝神久”则表现出一种专注持久的心态,这是中国古代修行者追求的境界。

接下来的“参同大块理,窥测至人心”表明诗人不仅在自然中寻找哲学思想,而且还要深入观察和理解人类内心世界。这里的“参同”意味着类比与比较,“大块”指的是天地万物,“窥测”则是深入探究的意思。

最后两句“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如何达到心灵的最高境界——波罗蜜(梵语为Pāramitā,佛教中的六度之一,代表着智慧和完美)。诗人指出,这种精神状态需要在日常事物之外去寻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内省与哲思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禅理、宇宙和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收录诗词(69)

牟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东汉官员。学问渊博,初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学生数百人,在乡里很有名。后举茂才,任丰县县令。在任三年,政绩为州郡第一。后入朝任职,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司空、太尉等。在职尽责,很有能力,受到百官敬畏、皇帝称颂。建初四年(公元79年),去世。著有《牟子》二卷

  • 字:子优
  • 籍贯:北海安丘
  • 生卒年:?―公元79年3月26日

相关古诗词

题孙君山亭

长年乐道远尘氛,静筑藏修学隐沦。

吟对琴樽庭下月,笑看花木槛前春。

闲来欲著登山屐,醉里还披漉酒巾。

林壑能忘轩冕贵,白云黄鹤好相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题寺壁

僧家胜景瞰平川,雾重岚深马不前。

宛转数声花外鸟,往来几叶渡头船。

青山远隔红尘路,碧殿深笼绿树烟。

闻道此中堪遁迹,肯容一榻学逃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朱庆馀闲居四首(其一)

潇洒藏脩处,琴书与画图。

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楚楚临轩竹,青青映水蒲。

道人能爱静,诸事近清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题朱庆馀闲居四首(其二)

尽日衡门闭,苍苔一径新。

客心非厌静,悟道不忧贫。

白屋悬尘榻,清樽忆故人。

近来疏懒甚,诗债后吟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