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为祝贺张翁源泰亭落成而作的两首诗之一。诗中充满了对张翁的赞誉与祝福。
首句“鸿名宿昔著关中,凫舄今飞到粤东”,以鸿雁比喻张翁的名声自古以来就在关中地区广为人知,如今他的足迹却跨越千里,来到了粤东之地。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的典故,象征着张翁的名声和影响力超越地域的限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接着,“孝友世传张仲在,文章人羡景阳工”两句,进一步赞扬张翁的品德与才华。张仲,即张翁,以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文采斐然,文章受到人们的羡慕,如同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文学成就一样令人钦佩。
“九成乐奏高台月,百里花开昨日风”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在高台上,音乐悠扬,仿佛九重天上的仙乐,与皎洁的月光相映成趣;远处百里的花海,似乎在昨日的微风中悄然绽放,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这两句不仅赞美了张翁亭的环境优美,也暗喻了张翁的成就如同这美景一般,令人赞叹不已。
最后,“题柱盛名何以颂,早将霖雨慰宸衷”表达了对张翁的敬仰之情。题柱,典出《三国志》,指汉末名士祢衡在曹操府门题诗,以表达自己的才情。陈恭尹在此处借用此典,表示张翁的盛名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但愿他的才华能如及时雨般滋润人心,满足君王(或泛指人们)的心愿。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既展现了对张翁个人品质和才华的高度赞赏,也寄托了对张翁未来事业和生活的美好祝愿,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