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考绩(其二)》由明代诗人孙传庭所作,通过诗中表达的情感与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己仕途生涯的深刻反思与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忧虑。
首句“亳都潦倒竟何为”,开篇即以“亳都”这一历史名城象征朝廷,诗人自问在如此困顿的局面下,自己究竟应如何作为,流露出对自身职责的深思。接着“严剧疏庸总不宜”一句,诗人自评其能力与当前严峻形势不相匹配,表达了对自己官职与才能之间存在差距的自觉与反省。
“五凤人争推汉吏”一句,借用了古代典故,表达了对汉代官员清廉公正、深受百姓爱戴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自己未能达到如此境界的自责。“双凫我自愧明时”则进一步强调了在清明时代,自己却未能尽到应尽之责,内心充满愧疚之情。
“传家清白虽无忝”一句,诗人回顾家族传统,表示自己并未违背家风,保持了清正廉洁的品德,但紧接着的“治邑艰辛未有裨”则揭示出尽管个人品行无亏,但在治理地方上却未能有所建树,表达了对自身政绩的不满与遗憾。
最后,“圣主若虚前席待,愿将血泪洒彤墀”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与忠诚,希望有机会能弥补过去的不足,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泪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情与奉献。这种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部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己仕途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道德品质的坚守,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能力与责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孙传庭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个人反省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