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林色树还曛,何时得见君。
独居度永日,相去远浮云。
故疾随秋至,离怀觉夜分。
蛩声非自苦,偏是旅人闻。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诗人在自然景物中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林色树还曛"一句,以淡定的笔触勾勒出秋日午后的宁静景象,阳光透过树梢投在地上,给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惆怅的情感。
"何时得见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渴望,这种渴望如同长时间的独居生活中不可触摸的梦想。"独居度永日"则展示了诗人孤独生活的艰辛,每一天都像是在无尽的时间河流中缓缓漂浮,相思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
"相去远浮云"通过对比远方朋友与飘逸的云朵的距离,强调了彼此之间隔阂的遥远。"故疾随秋至"则是诗人希望能够像秋风一样迅速地到达友人的身边,以解除这种相思之苦。
"离怀觉夜分"表明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思念之心更加强烈,每当夜半时分,就会感到离别的痛楚。"蛩声非自苦"一句,通过蟋蟀鸣叫的声音来比喻诗人的哀愁,这种哀愁并非蟋蟀本身所感受到的,而是旅人特有的悲凉。
"偏是旅人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哀愁只属于那些在外漂泊的人,尤其是在夜深时分听到蟋蟀鸣叫,更能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相思之情。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物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故园何处在,零落五湖东。
日暮无来客,天寒有去鸿。
大河冰彻塞,高岳雪连空。
独夜悬归思,迢迢永漏中。
旧业在东鄙,西游从楚荆。
风雷几夜坐,山水半年行。
梦永秋灯灭,吟孤晓露明。
前心若不遂,有耻却归耕。
百岁竟何事,一身长远游。
行行将近老,处处不离愁。
世路多相取,权门不自投。
难为此时别,欲别愿人留。
日月不并照,升沈俱有时。
自媒徒欲速,孤立却宜迟。
尽力唯求己,公心任遇谁。
人间不得意,半是鬓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