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朝过春关辞北阙,暮参戎幕向南巴。
却将仙桂东归去,江月相随直到家。
此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归乡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旅途中的体验。开篇“朝过春关辞北阙”一句,设定了时间是在清晨,地点是离开京城的关口,春光满目中告别北方的宫阙,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紧接着,“暮参戎幕向南巴”则转换了氛围,日落时分,诗人来到军营,准备向南行进至巴地(今四川盆地),夜幕低垂中展现了一种边塞的肃穆感。
“却将仙桂东归去”一句,表明诗人放弃了追求超凡脱俗的愿望,而是选择携带着好比神仙之果——桂花返回东方故乡。这里的“仙桂”象征着高洁和美好的情感寄托。
最后,“江月相随直到家”则描绘了一路上有江水相伴,明月引导,直至归家的温馨场景。在这里,月亮不仅是时间的指示,更是诗人内心平静与期待的一种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日出日落、春关戎幕等自然现象的描写,以及对桂花、江水和明月的情感寄托,勾勒出了诗人旅途中的情感变化,从对远方的向往到最终归于平淡而温暖的家园,表达了一种超越物外之求,回归自然与家庭的主题。
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忽从一宦远流离,无罪无人子细知。
到得长江闻杜宇,想君魂魄也相随。
早晚更看吴苑月,小斋长忆落西窗。
不知明夜谁家见,应照离人隔楚江。
三四株松匝草亭,便成彭泽柳为名。
莲峰隐去难辞阙,浐水朝回与出城。
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
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