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元夕应制

双龙烛影,千门夜色,三五宴瑶台。

舞蝶随香,飞蝉扑鬓,人自蕊宫来。

太平箫鼓宸居晓,清漏玉壶催。

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

形式: 词牌: 少年游

翻译

双龙烛光摇曳,映照着千家万户的夜晚,人们在瑶台举行盛大的宴会。
轻盈的蝴蝶随着香气起舞,飞蝉落在耳边,人们仿佛从蕊宫降临。
清晨的宫廷中响起太平的箫鼓声,玉壶中的漏壶催促着时间的流逝。
乘坐华丽的辇车归来时,衣裳上沾染了湿润的露水,月光在花丛中若隐若现。

注释

双龙烛:装饰有双龙图案的蜡烛,可能象征皇室或节日的奢华。
瑶台: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宴会的场所。
蕊宫:古代神话中的花神宫殿,比喻美女或仙境。
太平箫鼓:象征盛世的音乐,表达欢乐祥和的气氛。
清漏玉壶:形容漏壶(计时器)清澈如玉,暗示皇家的精致生活。
绮罗生润:形容衣物上的露珠,也暗示环境的湿润和宁静。

鉴赏

这首《少年游·元夕应制》是宋代词人康与之所作,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和宫廷庆典的盛况。"双龙烛影"展现出华灯初上的辉煌,"千门夜色"则烘托出京城之夜的深沉而神秘。"三五宴瑶台"点明了节日的庆祝地点,宛如仙宫盛会。

"舞蝶随香,飞蝉扑鬓"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舞者轻盈如蝶,香气四溢,蝉翼般的发饰在月光下闪烁,增添了节日的热闹与浪漫。"人自蕊宫来"暗示了宫廷女子的高贵气质,仿佛从仙境降临人间。

"太平箫鼓宸居晓"描绘了清晨时分,宫廷中奏响的乐曲声,伴随着清脆的漏壶计时,显示出皇家的安宁与祥和。"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描绘了宫女们乘坐华丽的辇车归来,衣着华丽,月光映照在繁花之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宫廷盛景,展现了节日的欢乐、宫廷的奢华以及月色下的诗意之美。

收录诗词(51)

康与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居滑州(今河南滑县)。生平未详。陶安世序其词,引与之自言:“昔在洛下,受经传于晁四丈以道,受书法于陈二丈叔易。”建炎初,高宗驻扬州,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秦桧当国,附桧求进,为桧门下十客之一,监尚书六部门,专应制为歌词。擢军器监,出为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除名编管钦州。二十八年,移雷州,再移新州牢城,卒

  • 字:伯可
  • 号:顺庵
  • 籍贯:洛阳
  • 生卒年:1147

相关古诗词

忆秦娥

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东风恶。

胭脂满地,杏花零落。臂销不奈黄金约。

天寒犹怯春衫薄。春衫薄。不禁珠泪,为君弹却。

形式: 词牌: 忆秦娥

长相思.游西湖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形式: 词牌: 长相思

风入松

画桥流水欲平阑。雨后青山。

去年芳草今年恨,恨香车、不逐雕鞍。

红杏墙头院落,绿杨楼外秋千。谢娘别后忆前欢。

泪滴春衫。柔荑共折香红处,劝东风、且与流连。

早是相思瘦损,梅花谢了春寒。

形式: 词牌: 风入松

风入松(其二)闺思

碧苔满地衬残红。绿树阴浓。

晓莺啼破眉心事,旧愁新恨重重。

翠黛不忺重扫,佳时每恨难同。花开花谢任东风。

此恨无穷。梦魂拟逐杨花去,殢人休下帘栊。

要见只凭清梦,几时真个相逢。

形式: 词牌: 风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