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李令庭芝

吾闻天台久,未见天台状。

去海知几里,去天知几丈。

峰岭隐与出,岩壑背与向。

云雷反在下,泉瀑反在上。

幽深无穷窥,杳渺无穷望。

至险可悸慄,至怪可骇丧。

石桥弯长弓,跨绝弦未放。

当时白道猷,平步入青嶂。

去为六百石,亦见志所尚。

子欲广异闻,可以一寻访。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听说天台山很久了,从未亲眼见过它的样子。
距离大海有多远,离天空有多高,我并不清楚。
山峰忽隐忽现,山谷或前或后,地形复杂多变。
云和雷竟在下方,泉水瀑布却在上面,令人惊奇。
幽深之处无法穷尽探索,远方景象让人遥不可及。
最险峻的地方令人胆战心惊,奇异的景观足以使人惊恐。
石桥如弯弓般弯曲,似乎还未完全拉开。
当年白道猷平静地踏入青翠的山峦之中。
他离开时仅携带六百石,可见他的志向所在。
如果你想拓宽视野,见识更多奇闻异事,不妨去探访一下。

注释

天台:指天台山。
状:形状,样子。
去海:距离大海。
去天:距离天空。
峰岭:山峰和山脉。
岩壑:山谷。
云雷:云彩和雷声。
泉瀑:泉水和瀑布。
幽深:深远而隐蔽。
杳渺:遥远而渺茫。
白道猷:历史人物,这里代指过客。
六百石:古代官员的俸禄,象征地位。
异闻:奇异的故事或传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天台李令庭芝》,通过对天台山奇特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李令庭芝前往任职的期许和对自然奇观的赞叹。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天台山峰峦起伏、云雾缭绕、泉瀑倒置的奇异景象,如“石桥弯长弓”、“云雷反在下”等句,形象地刻画了山势的险峻和神秘。

诗人通过“峰岭隐与出,岩壑背与向”描述山势变化莫测,而“幽深无穷窥,杳渺无穷望”则传达出山中的深邃与广阔。同时,提及白道猷“平步入青嶂”的典故,暗寓友人此行的平静与淡然,以及他高尚的志向,“去为六百石”象征着李令庭芝的清廉和责任感。

最后,诗人鼓励友人“子欲广异闻,可以一寻访”,希望他能借此机会增长见识,体验更多的奇风异俗。整首诗寓情于景,既是对天台山的赞美,也是对友人的祝福,体现了宋诗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的特点。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尹瞻驾部监灵仙观

天地如转磨,屑屑今古人。

一落大化手,团品惟其新。

不幸积不用,衮衮同埃尘。

日月行何穷,过尽千万春。

人生占几许,百岁犹比晨。

君求灊山潜,舍去两朱轮。

愿效陶渊明,剪纱为破巾。

山前溪多鳞,山下酒甚醇。

看云举大杓,杓造舒州民。

李白尝爱之,死生曾与均。

此志我亦有,更将猿鸟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方云秀才下第

从来钓者意,岂不在得鱼。

饵寡鱼口多,曾非投竿疏。

向登百金贵,首尾必吹墟。

竭泽古所戒,但保腹中书。

风雷变有诗,且复归孟猪。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送方进士游庐山

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

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

系舟上岸入松径,三日踏穿新蜡鞋。

路盘深谷出岭望,后山日照前山霾。

偶逢风雨恐衣湿,侧倚石胁人相乖。

雨收不觉在高处,却见童仆提携偕。

水声不绝鸟声好,药草香气侵人怀。

老僧避俗去足跣,野客就涧开门䦱。

树岩隐映见寺刹,层层杳杳跻云阶。

坞田将穫乌雀横,秋果正熟猴猿?。

东林淡齑应似旧,唯此足以待尔侪。

子心洒落撇然往,我方尘垢难磨揩。

形式: 古风 押[佳]韵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

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

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君能抉其塞,宰与民共赖。

自当割鸡用,刃必无钝败。

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

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

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