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隆中草庐

摄衣岘山巅,停舟鹿门涘。

凭吊草庐人,抱膝山之趾。

烛照天下事,未尝一挂齿。

一朝感知遇,卧龙挟云起。

攘外遏强寇,安内辅孺子。

伊吕良可追,管乐讵足拟。

二《表》泣鬼神,耿耿光青史。

命毕五丈原,恨流江汉水。

当年有庞公,陇上秉良耜。

足己外无求,民物捐敝屣。

惟公立谈时,决策扶炎纪。

闭户不失人,救世不枉己。

缅怀三代下,谁许齐一揆。

用行而舍藏,庶乎子渊氏。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诗人凌如焕以“摄衣岘山巅,停舟鹿门涘”开篇,将自己置于岘山之巅,鹿门之滨,仿佛亲自踏上了诸葛亮曾经驻足之地,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接着,“凭吊草庐人,抱膝山之趾”,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仿佛与诸葛亮的灵魂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烛照天下事,未尝一挂齿。”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诸葛亮的智慧比作照亮天下的烛光,无论天下大事如何变幻,他都未曾有过丝毫的犹豫或挂念,展现出诸葛亮深邃的政治智慧和超凡的决断力。

“一朝感知遇,卧龙挟云起。”这里借用了“卧龙”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才智得以施展,如同卧龙出云,展现了诸葛亮与刘备相遇相知的传奇故事。

“攘外遏强寇,安内辅孺子。”这两句描述了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对外抵御强敌,对内辅助幼主,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伊吕良可追,管乐讵足拟。”诗人将诸葛亮与古代贤臣伊尹、吕尚以及管仲、乐毅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诸葛亮才能的高度评价。

“二《表》泣鬼神,耿耿光青史。”“二表”指的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所上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这两篇文章感人至深,不仅感动了鬼神,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被载入史册。

“命毕五丈原,恨流江汉水。”这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英年早逝的遗憾,他的生命在五丈原结束,其遗恨如同江汉之水,绵延不绝。

最后,“当年有庞公,陇上秉良耜。”诗人提到庞德公,作为诸葛亮的先师,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在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的深厚根基。

“足己外无求,民物捐敝屣。”这句赞扬了诸葛亮满足于自己的成就,对外物无所追求,一心为民,不贪图个人的物质享受。

“惟公立谈时,决策扶炎纪。”诗人赞美诸葛亮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闭户不失人,救世不枉己。”这两句描述了诸葛亮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国家大事时的公正无私,既不失去人才,也不违背自己的原则。

“缅怀三代下,谁许齐一揆。”诗人感慨,在经历了三代之后,能够像诸葛亮这样全面兼顾国家与个人的人才极为罕见。

“用行而舍藏,庶乎子渊氏。”最后一句引用子渊氏(即诸葛亮)的例子,表达了对诸葛亮既能积极用世,又能适时隐退,保持自我本色的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刻敬仰和对其精神品质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

凌如焕(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新滩拽滩歌

风瑟瑟,树萧萧,拽滩水落新滩高。

蜀道青天不可上,横飞白练三千丈。

居人欢喜旅人愁,千盘万折过陇头。

北雪消,南风作,新滩水平拽滩恶。

中流伏石如蛟龙,纸船全赖铁梢公。

旅人色沮居人利,石米百钱取如寄。

形式: 古风

传胪日作

初日曈昽刻漏传,鹓班肃立静鸣鞭。

一声胪唱才过耳,五色云高或在天。

幸藉朴诚逢圣世,肯图温饱愧前贤。

粗才未奏《凌云赋》,也向螭头惹御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饥民谣

村村屋头鸦乱飞,尘封爨火炊烟微。

邻人乞食县门去,羡杀鼠食官仓肥。

江南今年星在罶,青钱二百米一斗。

诏令减价更赈荒,里老奉行开户口。

县令踏勘初入村,万户尽望天家恩。

饥民无钱吏胥怒,有名不上官家簿。

形式: 古风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省我坟墓。

十年万里白头亲,肠断缝衣无寄处。

归来五鼎列墓前,有泪不达重泉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