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寄致仕了倩寺丞

桥映家家柳,泾通处处莲。

海山微出地,湖水远同天。

草没潮泥上,沙明蟹火然。

应随白太守,十只洞庭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小桥倒映着家家户户的柳树,泾河两岸到处都是盛开的莲花。
远处的海山微微露出地面,湖水与天际相接,广阔无垠。
潮水退去后,草丛中湿漉漉的泥土上,沙子清晰可见,犹如螃蟹的火光般明亮。
它们应该跟随那位白姓太守,乘坐十艘大船驶向洞庭湖。

注释

桥:小桥。
映:倒映。
家家:每家每户。
柳:柳树。
泾:泾河。
通:遍布。
处处:到处。
莲:莲花。
海山:远处的山峰。
微出:微微露出。
地:地面。
湖水:湖面。
远:遥远。
同:与...相接。
天:天空。
草:草丛。
没:淹没。
潮泥:潮水后的泥泞。
上:上面。
沙:沙子。
明:清晰。
蟹火:像螃蟹火光一样。
然:的样子。
应:应当。
随:跟随。
白太守:白姓太守。
十只:十艘。
洞庭船:洞庭湖的船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游历之地的深切怀念。

首句“桥映家家柳”,柳树在桥边倒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景致的平和宁静,也暗示了人间的温馨与安逸。紧接着,“泾通处处莲”则进一步扩展了这种田园诗意,莲花遍布,水路相连,营造出一个丰饶而又清新的世界。

“海山微出地,湖水远同天”中,海山与大地相接,湖水与遥远的天空相融,这种宏大的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更有超凡脱俗之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向往。

“草没潮泥上,沙明蟹火然”则转入细腻之境,潮水浸过草地,沙滩在阳光下呈现出火热的色彩,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应随白太守,十只洞庭船”中,诗人表达了愿意跟随白公(可能是时代中的某位官员或知己)乘坐洞庭湖上的船只,这里的“十只”可能指的是船的大小或者数量,也许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用以强调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旅行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长洲遣兴(其一)

七十浮生已半生,徒劳何日见功名。

折腰米贱堪羞死,负郭田荒好力耕。

庭鹤惯侵孤坐影,邻鸡应信夜吟声。

年来更待贤良诏,咫尺松江未濯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长洲遣兴(其二)

妻儿莫笑甑中尘,只患功名不患贫。

自觉有文行古道,可能无位泰生民。

烟村旧业劳归梦,雪屋孤灯照病身。

投老绿袍未休去,九重天子用平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东邻竹

东邻谁种竹,偏称长官心。

月上分清影,风来惠好音。

低枝疑见接,迸笋似相寻。

多谢此君意,墙头诱我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