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厓山吊古(其二)》由明代诗人郭棐所作,通过对历史场景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当前衰败的对比,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首联“汴洛山河亦壮哉,师班朔漠志难灰”,开篇即以“汴洛”代表中原的壮丽山河,与“师班朔漠”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历史的变迁与英雄梦想的破灭。这里的“师班”可能是指古代的军事将领或英雄,他们的志向在“朔漠”(北方荒凉之地)未能实现,表达了对英雄未竟之志的惋惜。
颔联“紫龙鳞甲逐沧浪,丹凤楼台空绿苔”,通过“紫龙”与“丹凤”的意象,分别象征着高贵与辉煌,但如今却只能在“沧浪”(泛指江河)中随波逐流,在“丹凤楼台”上长满“绿苔”,形象地描绘出昔日繁华不再,只剩下荒凉与衰败的景象。
颈联“禁宇终天归燕恨,厓门千古暮猿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衰败感。这里“禁宇”可能指的是皇宫,而“归燕恨”则表达了对失去家园的无奈与哀伤;“厓门”是南宋末年抵抗元军的地方,此处的“暮猿哀”则象征着历史的终结与哀悼。
尾联“当时早用文山策,未必銮舆入海来”,借用了文天祥(文山)的事迹,表达了如果当时采纳了文天祥的策略,或许历史的结局会有所不同。这一句不仅是对历史的假设性反思,也暗含了对当权者未能有效应对危机的批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与反思,表达了对过往辉煌与当前衰败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