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三十四首(其三)

昔有亢桑子,寄身畏垒居。

臣妾屏仁知,甘与朴累俱。

三年国大穰,岁计诚有馀。

闾井戴其润,谋欲俎豆予。

闻之怅不怿,奋起逃空虚。

丰施不食报,道化超黄虞。

季叶骛功利,画挈矜一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变迁和道德观念的流失。诗人以亢桑子的故事开篇,描述了他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仁义,最终得到乡邻们的尊敬和认可。然而,诗人随后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指出人们过于追求功利,忽视了道德的实践和传承。

“昔有亢桑子,寄身畏垒居。” 开篇即点出故事的主人公,以及他所处的艰难环境,暗示了仁义在困境中的珍贵。

“臣妾屏仁知,甘与朴累俱。” 这两句描绘了亢桑子如何选择放弃世俗的荣华,而坚持内心的仁义,与朴实的生活为伴。

“三年国大穰,岁计诚有馀。” 描述了亢桑子坚守仁义后,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富足,体现了他的行为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闾井戴其润,谋欲俎豆予。” 这里进一步强调了亢桑子的行为得到了乡邻们的尊敬和认可,甚至被人们视为祭祀的对象,象征着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对亢桑子的赞美上,而是转向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闻之怅不怿,奋起逃空虚。” 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以及自己选择逃避现实,寻找心灵的宁静。

“丰施不食报,道化超黄虞。” 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认为人们的慷慨施舍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道德的教化已经超越了古代圣贤的水平。

最后,“季叶骛功利,画挈矜一隅。” 总结了时代特征,指出末世的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道德观念的缺失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道德观念,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道德回归的渴望。

收录诗词(638)

王廷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怀三十四首(其四)

人生本殊方,神范各有宜。

参错获一致,妄凿乖天倪。

凫胫续则瘁,鹤胫截则悲。

拇骈决则忧,指枝齧则啼。

鲜劣不假益,羡溢岂无亏。

纷彼便嬛子,作意相追随。

智殚力云匮,成理曷能移。

形式: 古风

咏怀三十四首(其五)

狙捷反见执,豹文乃来田。

鹦鹉舌为灾,翡翠羽自残。

丑恶非可居,才美迩祸端。

置身当何所,材与不材间。

贵宠安足希,庶以尽吾年。

形式: 古风

咏怀三十四首(其六)

天网掩八荒,翔走尽其曹。

大人操利刃,挥网使奔逃。

杀获岂不多,贵有疏释条。

浑沌凿已久,胥庭徂复遥。

刑书代附益,权家纷猬毛。

跬步置一阱,荼苦动见遭。

民穷诈转出,兽窘恣咆哮。

介者不慕饰,胥靡岂惮高。

无令自弃民,生此全盛朝。

形式: 古风

咏怀三十四首(其九)

轩后谒大隗肃驾,登具茨徒御总圣。

灵中道迷所之邂,逅襄野童再拜称。

天师仲尼大圣人,未敢轻小儿神智。

有不通稚齿抱真,知咄嗟世路子耻。

问甘蓄疑终身昧,太行皤皤良足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