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乞食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形式: 古风

翻译

庄周当年借粮食,还想着要舂米偿还。
鲁公也曾乞讨米,煮饭都不怕艰辛。
陶渊明直接讨饭吃,也不避讳被嘲笑。
唉,天下的士人啊,生死都寄托在这一杯粥中。
一斗水价值几何,只因远途取水写下了苦涩诗篇。
幸好还有剩余的柴米,用来养活我这无能的老者。
最纯粹的味道长久不会变质,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注释

庄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贷粟:借贷粮食。
犹:尚且。
舂脱:舂米去壳。
鲁公:指鲁国的某位公卿。
乞米:乞讨粮食。
嗟来:轻蔑的施舍。
斗水:一斗量的水。
苦姜诗:形容艰难困苦的诗。
馀薪米:多余的柴米。
老不才:自谦之词,意为自己年老无能。
至味:极好的味道。
贻:遗留,传给后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和陶乞食》。诗中的“庄周昔贷粟”指的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曾经借钱买米的事,“鲁公亦乞米”则是指春秋时期的鲁公(孔子)也曾向人借米。在这两句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乞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物资匮乏、生活困顿的无奈和超脱的心态。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中的“渊明”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嵇康,他也曾因为贫穷而向人乞讨过食物。这句诗强调了即使是高洁的人物,在困境中也不得不向别人求助。

接下来的“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则是表达了对所有经历苦难的士人们的一种同情和感慨。这里的“死生寄一杯”意味着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即使是在死亡和生存之间,都要珍惜这短暂的人生,享受其中的美好。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无奈。这里的“斗水”是量水器具,“何所直”可能指的是找不到直接或合适的用水方法;而“远汲苦姜诗”则是在说为了写出好诗,需要像古人一样不畏艰难地去寻求灵感。

最后两句“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使是简单的生活,也能让人感到满足,而这种简单的美好也能够流传给后代。

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乞食故事,展现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期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长春如稚女,飘飖倚轻飔。

卯酒晕玉颊,红绡卷生衣。

低颜香自敛,含睇意颇微。

宁当娣黄菊,未肯姒戎葵。

谁言此弱质,阅世观盛衰。

頩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挥。

瘴雨吹蛮风,凋零岂容迟。

老人不解饮,短句馀清悲。

形式: 古风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一)

堂前种山丹,错落马脑盘。

堂后种秋菊,碎金收辟寒。

草木如有情,慰此芳岁阑。

幽人正独乐,不知行路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

诗人故多感,花发忆两京。

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

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

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三)

幽居有古意,义井分西墙。

谁云三伏热,止须一杯凉。

先生坐忍渴,群嚣自披猖。

众散徐酌饮,逡巡味尤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