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升在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感秋四十首》中的第二十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道义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首句“同声曾不少”,诗人感叹曾经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如今已寥寥无几,流露出一种岁月无情、世事变迁的感慨。接着,“今日几人存”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最想匡山衲,多时阻笑言。”这里提到的“匡山衲”可能是指僧侣或隐居者,诗人表达了对这些精神追求者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然而,“多时阻笑言”则透露出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交流已经中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思念。
“交惟天下士,法是众中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真正朋友的珍视,认为他们是超越世俗的智者,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值得尊敬。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友情和道德价值的重视。
最后,“却谢三千客,吾归不二门。”这句话意味着诗人拒绝了众多的应酬和交际,选择了一条更为纯粹和内省的道路。他回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真正的平静和满足。这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体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哲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道义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