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望华山

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

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

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

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

会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

琼浆岂易挹,毛女非空传。

髣髴仍伫想,幽期如眼前。

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旅人远望太华山,三座峰峦直插云天。
夏日云彩绵延百里,重重叠叠遥相接。
雷电在山腰间穿梭,太阳高照山顶端。
翠绿的山色近在关隘,瀑布挂在林梢边。
我爱这山色秀丽多姿,西望更觉特别宜人。
流连忘返于暮色中,天地间浩渺如烟。
或许会在此遇见百灵鸟,也可能邂逅众仙人。
美酒琼浆难以轻易品尝,仙女毛女的故事并非空谈。
仿佛还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幽深的约定就在眼前。
金色天空下有座青色神庙,松柏苍翠隐蔽其中。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太华山之景,感受其雄伟壮丽。开篇即以“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勾勒出华山的宏伟轮廓,其中“三峰”指的是华山五岳中的三个著名山峰,它们直冲云霄,与天相接。

接着,“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写出了夏日之际,长云如带,横亘百里,远远相连,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山川图景。这里的“夏云”特指夏季时华山顶部常见的大量积雨云,它们或低垂或高飞,与山峰交织,增添了山势的雄险。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则描绘了一场即将来临的雷雨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至山腰,而太阳却依旧高悬于山之巅,不被乌云所遮,这种对比强烈,展示了自然界力量与美丽的碰撞。

诗人接着写道:“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这里,“翠微”指的是华山一带常见的翠绿色植被,而“关上”则暗示了华山之险峻。同时,瀑布如银河倾泻而下,与林木相间,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诗人对这片山水之美爱不释手,更因此心中的西方边塞之想也变得更加深刻。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华山之美的赞赏,以及这种美景如何影响他的情感和思绪。

“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此处,“徘徊”表现了诗人的游走不息,沉醉于这片山水之间。随着日落时分的到来,光影变幻,山间迷雾渐起,形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会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这里,“会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猜测或希望,即此行可能遇见神灵,也许能听到群仙的集会之声。这种想法充满了诗人的向往和对神秘世界的追求。

“琼浆岂易挹,毛女非空传。”这两句表达了对华山传说中琼浆玉液和毛嫱仙子的敬仰。这些传说中的美好事物并非虚构,而是充满了诗人内心的向往。

“髣髴仍伫想,幽期如眼前。”诗人的思绪还停留在华山之巅,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就像是近在咫尺,让人难以忘怀。

最后,“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写出了华山顶部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其色泽呈现出一片庄严之美。松柏树木则被苍苔所覆盖,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华山雄伟与神秘的特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向往和情感波动,是一篇极富有画面感和意境深远的山水田园诗。

收录诗词(486)

刘长卿(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字:文房
  •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709—789

相关古诗词

同姜泛水题裴司马东斋

不记鄱阳郡,俱因谪官过。

白云心已矣,沧海意如何?

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春风骑马醉,江月钓渔歌。

步履侵苔廨,顷冠拂薜萝。

远山终日在,芳草傍人多。

莫学灵均怅,愁竟楚水波。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

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

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

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

威灵绝想像,芜没空林薮。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

逢君从此去,背楚方东走。

烟际指金陵,潮时过湓口。

行人已何在,临水徒挥手。

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寻洪尊师不遇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戏赠干越尼子歌

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

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

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

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

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

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

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

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

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

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

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

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