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第十八宾头卢尊者

夷奴碾茶,愚中有慧。走鹿卧地,动中有止。

而师持麈,閒坐俯视。曾见佛来,法法如是。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佛教中重要人物宾头卢尊者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夷奴碾茶,愚中有慧。”这里将宾头卢尊者比作在平凡生活中,看似愚钝实则蕴藏智慧的人。碾茶的过程,象征着修行中的日常劳作,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正如尊者虽外表平凡,内心却充满智慧。

“走鹿卧地,动中有止。”鹿在奔跑与休息之间,动与静的转换,寓意着生命的动态平衡。这同样适用于宾头卢尊者,他的生活或许看似平凡无奇,但内在却充满了对佛法的坚定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而师持麈,閒坐俯视。”师者手持麈尾,闲坐一旁,俯瞰世间万物。这不仅描绘了宾头卢尊者作为导师的形象,也体现了他超然物外、洞察世事的智慧。麈尾在这里象征着教诲与指引,表明尊者不仅自身修行精进,更乐于传授佛法,引导众生。

“曾见佛来,法法如是。”这句话表达了宾头卢尊者曾亲见佛陀,且对其教导深信不疑。他认为佛法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核心价值和实践方法始终如一。这不仅是对宾头卢尊者个人修为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佛法普遍真理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宾头卢尊者作为佛教高僧的非凡智慧与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放光二大士赞

人趣可学道,乃为淫事苦。

生那落迦中,方无淫欲乐。

众生如犛牛,爱此贪欲尾。

异哉两童子,藕花中化生。

对天龙鬼神,作大师子吼。

我若从今始,起于贪欲心。

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佛。

以是因缘故,證色身三昧。

我亦于今日,复作师子吼。

若从今日始,不断贪欲心。

是则为灭绝,十方三世佛。

愿如二大士,持心等虚无。

太虚有殒坏,众生界有尽。

我此愿不尽,稽首平等慈。广大同体悲。

于刹刹尘尘,證我作是说。

形式:

杏壳观音菩萨赞

对现色身,色身三昧。如无边春,透尘透海。

使诸众生,道与神会。知寂灭法,不以身碍。

随欲观者,非小非大。此银杏壳,纤秾向背。

百福庄严,千花自在。稽首大慈,如大地载。

如皎空月,无所覆盖。舍精进幢,如坚刚铠。

太虚殒消,我愿不退。

形式: 四言诗

李伯时画弥陀像赞

以慈为室,以忍为衣。法空为座,示同体悲。

四十八愿,为世所归。如日没时,鸟接翅飞。

大哉甘露,妙法总持。令我观门,洞开坦夷。

谛见自心,妙绝知思。是皈依处,真不思议。

律我意马,使不妄驰。光明现前,见白莲池。

不假中阴,屈伸顷时。欣然化生,如八岁儿。

何以至此,请审思之。皆我精进,想力所持。

稽首妙湛,不动巍巍。令一切众,绝痴暗疑。

有同愿者,但瞻导师。脱然蝉蜕,出五浊泥。

形式:

涟水观音像赞

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

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

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

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

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

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

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

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