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壳观音菩萨赞

对现色身,色身三昧。如无边春,透尘透海。

使诸众生,道与神会。知寂灭法,不以身碍。

随欲观者,非小非大。此银杏壳,纤秾向背。

百福庄严,千花自在。稽首大慈,如大地载。

如皎空月,无所覆盖。舍精进幢,如坚刚铠。

太虚殒消,我愿不退。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杏壳观音菩萨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比喻,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将观音菩萨的特质与自然界的元素相融合,展现出其超凡脱俗、普渡众生的形象。

“对现色身,色身三昧”,开篇即点明观音菩萨的法身显现,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了心灵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境界。“如无边春,透尘透海”,以春天的生机勃勃来比喻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能够穿透世俗的迷雾,触及心灵深处。“使诸众生,道与神会”,观音菩萨引领众生通往真理的道路,与神灵相会,共同追求精神的觉醒与解脱。

“知寂灭法,不以身碍”,强调观音菩萨理解并实践了寂灭之法,不被身体的限制所束缚,体现了其超脱的精神境界。“随欲观者,非小非大”,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不受大小之别,能够随缘应物,普渡一切众生。

“此银杏壳,纤秾向背”,以银杏壳为喻,展现观音菩萨的庄严与自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着美的韵味。“百福庄严,千花自在”,进一步描绘观音菩萨周围环境的祥和与美好,象征着其带来的福祉与和平。

“稽首大慈,如大地载”,表达了对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崇敬之情,如同大地承载万物一般,观音菩萨包容并救度一切众生。“如皎空月,无所覆盖”,以明月比喻观音菩萨的光明与纯净,其光芒照耀四方,没有丝毫遮蔽。

“舍精进幢,如坚刚铠”,赞扬观音菩萨以精进之心作为护盾,如同坚固的铠甲,保护众生免受苦难。“太虚殒消,我愿不退”,最后两句表达了观音菩萨愿力的坚定与永恒,即使在宇宙的浩瀚中,其慈悲与智慧也不会消逝。

整首诗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普渡众生的伟大精神,以及诗人对观音菩萨深深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李伯时画弥陀像赞

以慈为室,以忍为衣。法空为座,示同体悲。

四十八愿,为世所归。如日没时,鸟接翅飞。

大哉甘露,妙法总持。令我观门,洞开坦夷。

谛见自心,妙绝知思。是皈依处,真不思议。

律我意马,使不妄驰。光明现前,见白莲池。

不假中阴,屈伸顷时。欣然化生,如八岁儿。

何以至此,请审思之。皆我精进,想力所持。

稽首妙湛,不动巍巍。令一切众,绝痴暗疑。

有同愿者,但瞻导师。脱然蝉蜕,出五浊泥。

形式:

涟水观音像赞

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

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

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

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

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

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

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

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形式:

印上人持观音像来乞赞余曰率伯时画也为作此赞

稽首净胜光明聚,无碍慈忍精进幢。

清净圆满万星月,分身如影分千江。

佛子心如涔蹄水,随其清浊现影耳。

从来但闻一月真,是影何从有非是。

寒松瑟瑟哀霜风,爱此赞辞章句同。

佛子正当以身读,即满追求颠倒欲。

形式: 古风

衡山南台寺飞来罗汉赞

惟毗尼藏,称性之印。印一切法,无有少剩。

而此尊者,跏趺不瞬。外寂中空,幻灭都尽。

诸佛子等,勿故起妄。于是像中,作去来想。

昔本不来,今亦焉往。即一切法,离一切相。

如一月真,无二无别。于众水中,同时见月。

像非异同,月岂生灭。以应缘故,光影清绝。

钟山众泉,石井异味。灵隐众山,小岭异翠。

此岭此泉,皆飞而至。示根境法,其实同体。

如此大士,诸法成就。南岳庐山,宴坐驰走。

而事藏界,随处而有。虽證无生,亦不灭受。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