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

谁道人间不可哀。夕阳愁满旧池台。

辽天何事鹤归来。

斫地歌声余抑塞,凌霜诗抱足低回。

怀中倘有未然灰。

形式:

鉴赏

这首《浣溪纱》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叶恭绰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凄美景象,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谁道人间不可哀”,开篇即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暗示了接下来将要展现的场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夕阳愁满旧池台”,夕阳西下,满载着忧愁,洒在曾经热闹非凡的池台之上,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苍凉氛围。这里的“愁”不仅指自然景象的萧瑟,也暗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与无奈。

“辽天何事鹤归来”,辽阔的天空中,为何孤鹤独自归来?这一句借鹤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宿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束缚与孤独的反思。

“斫地歌声余抑塞,凌霜诗抱足低回”,“斫地”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歌声的低沉与压抑,“凌霜”则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坚持。这两句通过声音与形象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与不屈。

“怀中倘有未然灰”,结尾一句寓意深远,仿佛在说,即便心中还存有未燃尽的希望之火,也要勇敢面对现实的挑战,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心境的一种写照。

整体而言,《浣溪纱》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74)

叶恭绰(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风入松.答客问

栖迟社栎涧松閒。天任养衰顽。

一邱一壑余残梦,空回首、万里江山。

透网鱼宁得所,巢林鸟怎飞还。庭柯何事足怡颜。

三径莽榛菅。楼台片段浑无地,更休言、玉宇高寒。

几叶云烟画本,一龛香火蒲团。

形式:

浣溪纱.题张大千自画象,作钟馗装束

畴向三千觅大千。掀髯一笑故依然。

不知皮骨为谁妍。

衣锦倘争山薜制,簪花应继海棠颠。

尘中游戏自年年。

形式:

鹧鸪天.寿劳敬修八十

风雨婆娑八十人。海滨元自不垂纶。

扫除入世胸中棘,长养凌寒劫后筠。

看羽换,推花新。壶天依约有通津。

坊开履道窝安乐,懒向桃源问几秦。

形式:

扫花游.民国十五六年,余卜居圣湖之滨。每来往孤山,见道侧孙花翁墓埋没蓬颗间,心焉伤之,拟为修葺,未果也。旋闻湖滨筑路,墓将被毁,方商之周湘舲,谋迁葬,得易大岸自杭急札,云墓已毁。湘舲立遣人往杭道地,则仅得束棺之铁及石碣、石案诸物,棺椁则云已化尽。湘舲乃与刘翰怡筑冢于道左高阜,表曰宋词人孙花翁墓,树石案于前,实则遗骼已莫知所在矣。方事之殷,大岸为图纪之,且题词甚悲,久存余所。越十余载,余避兵香港,大岸病逝于沪,所遇之阨甚于花翁,及卅一年冬,余归,乃借诸友为营葬于沪之联义山庄。其遗命欲葬西湖,终莫之遂,可哀也已。余检书笥,得大岸图卷于丛残中,念文人无命,今古一丘。乃依大岸原调,并次其韵,和词一章,题之卷尾。霜花已谢,雁影空留,留此墨痕,徒多一重公案。噫,月泉汐社,不必尚在人间;玉田碧山,亦复谁为吟侣。后不如今今非昔,固不止怀贤伤逝之痛而已。后有作者,请视斯文

词心百结,付一往沈冥,罢歌苌楚。怨痕梦缕。

尽秋坟夜唱,鹤衣愁舞。坏土飘零,莫话西陵风雨。

逐流去。问尘世那寻,堪葬花处。穿冢空自许。

甚没分同归,段桥西路。菊泉荐俎。

好萧条异代,共盟幽素。满目江山,谁省骚人意苦。

漫回伫。折冰弦、恨深重鼓。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