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
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陈平和太史公等人的评价,以及个人对于时光易逝、身世感慨的深切感受。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这两句是借古代陈平分肉的故事和太史公论功的典故,表达了历史人物功绩彰显的主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这些英雄事迹的怀念。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这两句则是诗人自述,从小在渭北长大,而今已年迈,身处江南,感慨万分。这不仅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写照,也映射出时代变迁、光阴荏苒的深邃意境。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边塞之地,对着壮丽景色,不禁感慨万分,悲从中来,以至于泪下。在这里,边塞的雄伟与个人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 "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 中的“鸳鹭”通常指的是燕子,这里可能是指诗人自己,“金阙”则是一种建筑物,常用来形容宫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繁华都市,身处荒凉之地,与世隔绝的心境。最后一个“谁怜病峡中”则是诗人自问,这里的人们是否会怜悯自己这般孤独且疾病中的情况。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思,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返照开巫峡,寒空半有无。
已低鱼复暗,不尽白盐孤。
荻岸如秋水,松门似画图。
牛羊识童仆,既夕应传呼。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