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木樽

先民任天真,吾得见其器。

其器云如何,盖若刳木类。

不戕生以戚,不伤材以蔽。

不以远见遗,不以枯见弃。

因其无用姿,授以有用意。

取彼自然象,廓此闳然制。

岂无彫磨工,不欲败淳粹。

岂无青黄文,不欲增巧伪。

其高岂无盖,不设簋簠制。

其下岂无舟,不著鸡鸟丽。

任真肆穫落,肯慕金玉贵。

儿童诮敦朴,妇女惊丑异。

岂若轻薄子,形容混兹世。

矜愚以相高,饰貌以自喜。

淳风陷衰薄,古道丧简易。

自非窊樽民,慎勿同一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瘿木樽》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描述一件名为“瘿木樽”的器具,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朴素生活态度的赞美与向往。

诗中首先提到“先民任天真”,表达了对古代先民纯真生活的敬仰。接着,诗人详细描绘了“瘿木樽”的形态,“盖若刳木类”,形象地说明它是由天然木材制成,未经雕琢,保持了原始的形态。诗人强调这种器具“不戕生以戚,不伤材以蔽”,即它没有破坏生命,也没有掩盖材料的本来面貌,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材料的珍惜。

进一步,诗人指出“因其无用姿,授以有用意”,说明这件器具虽然外表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实用的价值,通过“取彼自然象,廓此闳然制”来强调其设计的合理性与自然之美。诗人还提到“岂无彫磨工,不欲败淳粹”,表达了对工艺的尊重,但更重视保持材料的原始状态,反对过度加工,以保持其淳朴的本质。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岂无青黄文,不欲增巧伪”强调了对装饰的节制,认为真正的美在于自然而非人工雕琢。对于“其高岂无盖,不设簋簠制”和“其下岂无舟,不著鸡鸟丽”的描述,则进一步展示了这件器具的简约风格,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对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重视。

最后,诗人通过“任真肆穫落,肯慕金玉贵”表达了对金玉之贵的不屑,更欣赏那些保持真我、朴实无华的事物。同时,诗人也对那些追求轻薄、浮夸的生活方式表示了批评,认为这样的行为会侵蚀淳朴的风气,丧失简朴易行的传统美德。

整首诗通过对“瘿木樽”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古代器具的实用与美观,更反映了诗人对淳朴生活态度的推崇,以及对社会风气转变的担忧。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泛舟

长啸望江汉,缅怀沧浪行。

因浮扁舟去,共尽幽人情。

春日天气佳,近郊颍水清。

杂花乱缤纷,好鸟相嘤鸣。

解缆相沿溯,凌风恣纵横。

适心故真乐,徇物皆虚名。

兴尽相与归,夕阳半东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过士建中屯田居此君年六十请致仕所居蔽风雨而已

市朝隐非一,躁静理不同。

多君金闺彦,远有山林风。

千钟卧名利,三径入蒿蓬。

似是于陵子,又云张长公。

相望千年外,独得环堵中。

自古用先进,谁当驻飞鸿。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出城

简服谢车马,逍遥理轻策。

平原草树美,百里见秋色。

稍知人境殊,似与嚣尘隔。

悠悠出岫云,杳杳归林翮。

烦肠宽郁纡,远相俱幽寂。

孤烟起晴缥,去水照心白。

所期尚皋壤,生事视耕植。

适野非昔贤,于焉如有获。

形式: 古风

泛舟三首(其一)

冰泮池水绿,春意亦已归。

长杨特多思,浩荡随风飞。

弄舟不用楫,漾漾陶春晖。

回还无终极,孰谓江湖非。

举觞属坐人,行乐常苦稀。

一醉捐百虑,念子勿相违。

乘日复来游,北林稍芳菲。

当令鱼与鸟,识我心无机。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