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攲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翻译

沿着溪流走,衣服自然被水打湿,正午时分,雾气才开始消散。
冬天虽然温暖,仍有蚊蚋飞舞,人走得远了,水鸟才会纷乱起来。
登上山坡,阴凉的树荫生成,倾斜的山势露出高高的河岸。
在驿站的柳树旁,县城的边缘,轻烟缭绕。
满眼望去,河流景色多么美丽,壮丽的景象令人惊叹。
山色在远方显得寂寥,夕阳下的江面波光粼粼,更加广阔。
感伤时事,我深感愧对孔子的教诲,离开国都如同王粲一般无奈。
我的一生漂泊不定,所经历的事总让我感叹不已。

注释

溪行:沿着溪流。
衣自湿:衣服自然被水打湿。
亭午:正午时分。
气始散:雾气开始消散。
冬温:冬天温暖。
蚊蚋:小虫子。
人远:人走得远。
凫鸭乱:水鸟纷乱。
登顿:登上。
曾阴:阴凉的树荫。
攲倾:倾斜。
高岸:高高的河岸。
驿楼:驿站。
衰柳:老柳树。
县郭:县城。
轻烟畔:轻烟缭绕的地方。
绮丽:美丽。
壮观:壮丽景象。
寂寞:寂寥。
滋漫:扩散。
伤时:感伤时事。
愧孔父:愧对孔子。
去国:离开国都。
同王粲:如同王粲的遭遇。
苦飘零:漂泊不定。
嗟叹:感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午后游历于溪谷之间的景象和心境。开篇"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写出了夏季的炎热,诗人的衣服因靠近溪水而湿润,午后的阳光开始散发出来带来的暖意。

接下来的"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则描绘了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象,即使是在夏季,仍旧有冬日般的温和,没有了寒冷,偶尔可见蚊虫飞舞,而人们不多,偶尔可以听到凫鸭的叫声。

"登顿生曾阴,攲倾出高岸"表达了诗人在山水间行走时的体验,登上陡峭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片树荫,阳光透过叶隙照射下来,而后又从高岸处探身出去观赏。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则写出了诗人途经驿站,看到旁边的柳树随风摇曳,而远处的县城周围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和不尽的观赏之乐,这一条溪流是如此地绮丽多姿,以至于让诗人的视线都被占满,尽情地欣赏着大自然的壮丽。

接着是"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进一步描写了山川景色的宁静与广阔,以及傍晚时分江水上的光泽如何扩散开来,给人以深远和舒缓之感。

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自我生涯飘零无定的哀叹。"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中,"孔父"可能是指孔子,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像孔子那样有所建树而感到愧疚。而"去国"则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国家,与历史上被流放的王粲相比,显露出一种无奈和失意。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则是诗人对于自己一生中的坎坷和不幸遭遇表示了深深的感慨。每一次经历,都留下了或许的感叹,或许是命运的无常,也或许是对未来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忧虑,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多舛的现实。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铁堂峡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

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

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

飘蓬踰三年,回首肝肺热。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阆山歌

阆州城中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形式: 古风

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得昏字

曾城有高楼,制古丹雘存。

迢迢百馀尺,豁达开四门。

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

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别魂。

是时秋冬交,节往颜色昏。

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

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

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

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

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吞。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