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四景山水图(其三)渊明爱菊

彭泽赋归来,托身篱菊中。

夷齐迹虽异,商周时则同。

世无汉昭烈,千载空卧龙。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陶渊明归隐田园,与篱下菊花为伴的情景,借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高士精神的追慕。首句“彭泽赋归来”,点出陶渊明辞官归隐之事,彭泽即今江西九江县,是陶渊明晚年居住的地方。次句“托身篱菊中”,形象地描绘了陶渊明在自然之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菊花相伴,象征着他的高洁品质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接着,“夷齐迹虽异,商周时则同”两句,通过比较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隐居)与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强调了他们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选择了与世俗相对立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这种超越时代的相似性,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和道德操守的共同追求。

最后,“世无汉昭烈,千载空卧龙”一句,以刘备(字昭烈)为例,表达了在当今社会中,可能缺乏像刘备那样具有远大抱负和卓越才能的人物,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或失望。同时,也暗含了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一种理想化和赞美,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的选择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描绘和对古代高士精神的颂扬,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和自然生活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中缺失这种精神追求的感慨。

收录诗词(647)

黄仲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四景山水图(其四)逋仙爱梅

清夜入孤山,梅花伴幽悄。

兴寄香影中,诗成水月表。

松梢孤鹤鸣,不觉千山晓。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浣灵轩为李德馨方伯赋

人心本虚灵,物欲有时蔽。

所以古哲人,浣之不容置。

动静交有养,内外互相制。

如水决其污,如镜去其翳。

一疵不复存,万理咸森备。

事物纷然来,顺应无少戾。

弥纶参赞功,毕竟由此致。

李公学古徒,颜轩恒自励。

日新功已勤,非徒美观视。

施于政事间,动与古人契。

功业日以隆,未测其所至。

吾将睹其成,勖哉慎毋替。

形式: 古风

题画竹二首(其一)晚凉

我昔爱此君,手植清溪曲。

春雨长龙孙,森然数竿玉。

风摇疏影长,日转新阴绿。

披襟趁晚凉,啸歌净炎燠。

年来亦何事,东驰复西逐。

披图见此君,俯首愧尘俗。

形式: 古风

题画竹二首(其二)甘泽

蔼蔼碧琅玕,托根傍苔石。

挺拔霜霰馀,苍然含正色。

况复新雨过,薿薿增润泽。

伟哉卫武公,学已跻圣域。

淇澳播声诗,托此比其德。

有志希圣贤,兹图视为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