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我乘船挂帆直上蓬丘,樟楼边欣赏波涛汹涌。
三座仙山激发了我飘逸的兴致,五匹骏马一同畅游其中。
天竺山林清晰可见,松涛声中透露出秋意的凉爽。
仰望云彩揣摩自然的变化,玩赏流水直至最深处的宁静。
重重山峦阻隔在远方的海面,眼前是轩窗映照的归流。
诗篇已完成,傲视云月,吴洲的美好情趣充盈心中。

注释

挂席:乘船挂帆。
凌:登上。
蓬丘:传说中的仙山。
憩:休息。
三山:指神话中的三座仙山。
逸兴:超脱世俗的兴致。
五马:象征权贵或豪迈。
遨游:漫游。
天竺:古代印度的别称,这里可能指代名胜。
森:茂密。
松风:松树间的风。
飒:凉爽。
惊秋:带来秋天的感觉。
览云:观赏云彩。
测:揣摩。
变化:自然的变化。
弄水:戏水。
穷清幽:探寻最幽深的清净。
叠嶂:重叠的山峰。
遥海:遥远的海面。
当轩:面对窗户。
归流:归来的水流。
傲云月:傲视云月。
佳趣:美好的情趣。
吴洲:地名,可能指吴地的江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无限向往。"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一句,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游览者在幽深之处搭建临时休息的地方,俯瞰着波涛汹湫的大自然景色,同时也可见诗人对高远视角的追求。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表明了诗人的情感随着山川变化而生发,心境达到了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则是描绘了天竺寺周围的景色,天竺寺如同一片森林出现在诗人的眼前,而那清新的松风也让人感受到初秋的凉爽。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一句,通过观察云的变幻和玩味水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和追求。"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则是说在连绵的山峦之后,是远方的大海,而当轩的位置似乎成为了记录归途之路的笔墨。

最后,"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意味着诗歌创作的完成让诗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满足,就像云和月一样高洁,这次游览带来的美好经历在吴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交融,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姿游眺。

形式: 古风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

千峰照积雪,万壑尽啼猿。

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

扫厓去落叶,席月开清樽。

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

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

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

清夜方归来,酣歌出平原。

别后经此地,为余谢兰荪。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徵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州。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形式: 古风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