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广州陈绎谏议和陈荐宋敏求二龙图二首(其一)和彦升寓定力

曾送飞龙白日翔,未应中路许还乡。

鹤归仍有当年伴,松老知经几度霜。

城下宝坊聊寄榻,朝中振鹭旧成行。

相逢出处何须问,五岭清平十月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曾经我曾送你如同飞龙直上白日,未曾预料你会中途返回家乡。
鹤儿归巢还有当年的同伴相随,古老的松树想必已历经多次风霜洗礼。
我在城下的宝坊暂且借榻栖身,回想往昔在朝廷中与鹭鸟同行的时光。
我们重逢何必询问出处,如今五岭之地已是秋高气爽,国泰民安。

注释

飞龙:比喻显贵或有才华的人。
中路:半途,中途。
鹤归:指归巢的仙鹤,象征着归隐。
松老:形容松树年老,象征岁月流逝。
振鹭:鹭鸟成群,比喻朝廷官员。
五岭:古代南方地区的一系列山脉。
清平:太平盛世,安宁。
十月凉:秋季,气候宜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次韵的形式回应广州陈绎的和诗,内容围绕着龙图和陈荐宋敏求两位人物。诗人回忆起曾经送别飞龙翱翔白日的壮观场景,暗示了他们过去的辉煌与离别。接着,他感慨鹤年复一年,松树历经风霜,暗示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

诗人提到陈绎在城下的宝坊暂居,而自己在朝廷中也保持着原有的行列,表明他们在不同位置上继续为国效力。最后,诗人表示不必过多询问彼此的去留,因为即使身处五岭之外,也能感受到此时的清平与秋意,寓意着他们的友谊不受距离限制,心境依然宁静。

整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淡然态度,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人情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门下刘侍郎直宿寄苏左丞

雷雨连年起卧龙,穆然台阁有清风。

一时画诺虽云旧,此日都俞本自公。

松竹经霜俱不改,盐梅共鼎固非同。

一篇和遍东西府,六律更成十二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门下吕相公车驾视学

未识吾君龙凤章,诸儒望幸久南庠。

辇回原庙初移跸,鹭集西雍已著行。

执爵稍前疑问道,献琛不日数来王。

从官始悟熙宁意,遗我亲临见肯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门下吕相公同访致政冯宣猷

懒从朝谒事骖騑,此去高眠罢倒衣。

诏许敲门访耆旧,天教筑室俟来归。

肩舆尚肯追春色,鼓缶何妨傲夕晖。

所至成家即安隐,武昌谁乞钓鱼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仇池冬至日见寄

身如草木顺阴阳,附火重裘百日强。

渐喜微和解凝烈,半酣起舞意仓忙。

吾兄去我行三腊,千里今宵共一觞。

世事只今人自解,苦寒须尽酒如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